-
公开(公告)号:CN113774906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864532.X
申请日:2021-07-29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引孔灌注充盈砂浆植入复合截面空心桩的施工工艺,扩引孔穿越强风化、中风化岩坚硬岩土层,空心桩植入充盈砂浆,激振排土填充环状间隙,形成管桩内环与充盈外环复合截面空心桩。本发明扩引孔协配大直径空心桩形成大直径复合截面空心桩,解决了预制桩截面偏小稳定性不够、设置深度与端承条件受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可应用于荷载偏重、性质复杂的桥梁墩台桩基础,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215367275U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20529711.3
申请日:2021-03-11
Applicant: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IPC: E02D13/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扩引孔植入复合截面空心桩施工定位装置,包括上部定位孔、中部限位钢环和底部定位桩靴,上部定位孔和中部限位钢环通过支撑连接钢条焊接成为统一整体,底部定位桩靴单独与预制管桩端部焊接,上部定位孔四周布设有限位钢板,限位钢板通过限位螺栓、螺母与上定位孔紧密相连,限位钢板端部连接有限位滑轮;中部限位钢环为圆形管口,底部定位桩靴为定制锥筒状,筒外壁均匀配置限位滑轮,上部定位孔、中部限位钢环和底部定位桩靴协同工作可确保管桩桩位精确性。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预制管桩精准定位,减少沉桩阻力,并能确保其垂直度满足要求,同时可使管桩的定位施工更加便捷高效,装置简单易制,节省人力和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8551462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018437.8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南大学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近接既有桩基的水平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目标盾构隧道、盾构土体以及目标盾构隧道临近桩基的解析计算参数和目标盾构隧道的纵坡角度构建施工引起桩基轴线处土体水平位移计算模型和隧道开挖造成的地层损失引起桩基轴线处土体水平位移计算模型,并计算土体水平位移场;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得出桩基水平位移微分控制方程;根据桩基水平位移微分控制方程和土体水平位移场计算桩‑土‑隧相互作用;根据桩‑土‑隧相互作用计算桩基水平位移与弯矩;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水平响应确定方法存在确定方法复杂、精确度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01144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413779.3
申请日:2024-04-08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1S19/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GNSS天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GNSS天线的模糊度固定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前一个历元的载体位姿,利用INS递推出当前历元载体位姿,建立以姿态为变量、流动站天线间形成的双差载波观测为输入的模糊度函数,搜索最优姿态和次优姿态;基于最优和次优姿态确定流动站天线间形成的双差模糊度的两组解,计算对应的残差,通过最优解的残差显著小于次优解的残差,检验模糊度是否固定成功;将流动站间形成的双差模糊度的最优解作为约束代入基准站与流动站间形成的双差载波观测方程,减少模糊度数量,再利用LAMBDA方法确定最终的模糊度参数得到最终位姿解;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模糊度固定方法存在精度较低、效率慢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85076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396882.1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服役性能评价方法及系统,包括:通过对空监测系统确定病患区间,通过对车监测系统确定轨道不良区间,根据病患区间和轨道不良区间划分风险路段和病患路段,再通过对轨监测系统获取风险路段和病患路段的轨道动态响应数据,通过对地监测系统获取风险路段和病患路段的路基静动态响应及物态数据,便可基于轨道动态响应数据和路基静动态响应及物态数据计算无砟轨道路基服役性能的评价指标系数,从而根据评价指标系数得到无砟轨道路基对应的服役性能评价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无砟轨道路基服役性能评价方法存在效率低下、准确性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749517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1022639.9
申请日:2019-10-25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湿化作用下路基土动力特性的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其中模拟试验装置包括:组合模型箱;路基模型,填筑在组合模型箱内;降雨模拟系统,用于对路基模型上部进行喷雾加湿;蒸发干燥模拟系统,用于使路基模型减湿;水位控制系统,用于向路基模型内部供水,并控制路基模型内部水位高度;路基湿度监测系统,用于监测路基模型内部不同深度处的路基土湿度;动力加载系统,用于对路基模型进行动力加载;动应力和动变形测试系统,用于检测路基模型在动力加载条件下的动应力和动变形情况。该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能够分析湿度循环变化下路基土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为湿热地区路基长期性能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8468374B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0159500.3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浅埋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确定方法及系统,包括:构建浅埋盾构的数值模型,并构建隧道开挖过程的组合型曲面体模型;基于圆台区域模型构建第一模型,并在第一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多层土、考虑地下水位竖向土压力的第二模型;基于弧转体区域模型构建第三模型,并根据第三模型计算弧转体区域模型中的内能损耗功率,根据第三模型计算弧转体区域模型中的弧转体内力、外力功率;基于第二模型计算圆台区域模型中的竖向压力功率,并基于数值模型计算弧转体区域模型中的区域渗透力功率;通过弧转体内力、外力功率、竖向压力功率和区域渗透力功率计算浅埋盾构的极限支护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55146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1018437.8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南大学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近接既有桩基的水平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目标盾构隧道、盾构土体以及目标盾构隧道临近桩基的解析计算参数和目标盾构隧道的纵坡角度构建施工引起桩基轴线处土体水平位移计算模型和隧道开挖造成的地层损失引起桩基轴线处土体水平位移计算模型,并计算土体水平位移场;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得出桩基水平位移微分控制方程;根据桩基水平位移微分控制方程和土体水平位移场计算桩‑土‑隧相互作用;根据桩‑土‑隧相互作用计算桩基水平位移与弯矩;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水平响应确定方法存在确定方法复杂、精确度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094813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73865.9
申请日:2024-03-11
Applicant: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湖南省衡永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液限土路基结构设计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路基填料的抗剪强度参数和湿化次数构建累积塑性应变预估模型,并计算累积塑性应变值;建立路基动力响应解析模型计算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值,确定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值和累积塑性应变值之间的关系;计算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容许值和累积塑性应变容许值,并基于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容许值、累积塑性应变容许值对目标路基结构进行设计;本发明提出了考虑土体湿化次数和幅度的塑性应变容许值,完善了现有规范中仅考虑温度效应而未考虑湿化效应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的高液限土路基结构设计存在含水率、压实度控制不严,路基累积变形过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3123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75791.4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nventor: 陈旺 , 谭际鸣 , 逯长清 , 刘维正 , 彭焱锋 , 左志鹏 , 张兆军 , 黄鹏 , 鲜斌琪 , 陈常辉 , 张毅 , 殷松 , 姚树春 , 白海龙 , 王宁 , 于景阳 , 梁振 , 张如平 , 邹景成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及其施工和拆除方法,采用肋板式后背墙作为顶管后背支撑,可同时进行双向的顶管作业,加快了工期,同时也减小了工期受工程条件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底座采用现有顶管工作井靠背墙,可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后背墙结构与顶管井主体结构同时施工,始发顶管工作井采用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配合内支撑的支护,且兼做后续管廊运维的通风口,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快工期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结构,降低了造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