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74311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947975.X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H05B45/38 , H05B45/36 , H05B45/345 , H05B4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驱动电源及其控制方法,属于LED驱动电源领域;本发明的驱动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PFC变换器、功率解耦变换器和半桥LLC变换器;控制单元包括PFC变换器控制模块和功率解耦变换器控制模块,所述PFC变换器控制模块根据采样电流和采样电压经复位积分比较得到PWM信号用以控制所述PFC变换器的开关管,所述功率解耦变换器控制模块根据PFC变换器输出端端电压瞬时值与给定值得到驱动信号,用以控制功率解耦变换器的开关管。本发明减少了导通器件的数量,提高了系统效率,在不影响功率因数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实现无电解电容,提高整机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3972720A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2111268189.9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H02J7/00 , H02J7/02 , H02J7/14 , H02J7/35 , H02J1/10 , H02M1/42 , H02M3/335 , H02M7/797 , B60L53/20 , B60L53/22 , H02S10/12 , H02S1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输入式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属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本发明针对现有的车载充电机电路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集成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交流/直流变换装置和若干并接的终端充电储能装置,所述终端充电储能装置包括车载充电机,所述车载充电机包括谐振功率变换器,电网接入交流/直流变换装置,所述交流/直流变换装置的直流端经直流母线分别连接所述终端充电储能装置的谐振功率变换器的直流输入端口;本发明简化了车载充电机的结构,降低了单机成本,并且功率密度也得到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177749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1092709.3
申请日:2018-09-20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B60L50/15
Abstract: 增程式电动客车三能源动力系统及能量管理方法。目前电动客车的技术瓶颈在于动力电池,电动车大多使用锂电池,一辆电池成本和同级别的传统客车成本差不多,电量不能满足要求,续航里程短。本发明组成包括:增程器(1)、太阳能光伏系统(6),增程器包括发动机(3),发动机通过连接轴与发电机(2)连接,发电机通过导线与发电机控制器(10)连接,发电机控制器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3)、电机控制器(12)、动力电池(9)、超级电容系统(5)连接,动力电池分别与太阳能光伏系统中的光伏控制器(8)、整车控制器、超级电容系统连接,光伏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太阳能板(7)、整车控制器连接。本发明用于增程式电动客车三能源动力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9141916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909566.4
申请日:2018-08-10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01M17/007
Abstract: 电动汽车辅助动力单元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辅助动力单元是里程延长式电动汽车的核心,线下试验方法的合理性愈加重要,检验辅助动力单元输出功率、效率及长时间带负载运行能力十分必要。本发明组成包括:辅助动力单元,辅助动力单元包括发动机(1),发动机分别与启动/发电机(2)连接、发动机控制器(20)连接,启动/发电机通过交流动力电缆(3)与智能控制器(4)、交直流电阻负载(17)、交直流功率分析仪(18)连接,智能控制器通过直流动力电缆(5)与负载选择控制器(6)、交直流功率分析仪连接,负载选择控制器分别通过导线与并网逆变电源(7)、动力电池组(16)、交直流电阻负载连接。本发明用于电动汽车辅助动力单元试验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8776302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810423311.7
申请日:2018-05-06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电机台架实验装置及负载控制方法。传统的磁粉制动器的退磁方式有两种,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采用反向恒流退磁方式,精度要求较高的需采用正弦振荡退磁方式。本发明组成包括:磁粉制动器(5),所述的磁粉制动器具有励磁控制端接口,所述的励磁控制端接口通过导线与励磁控制器(4)连接,所述的励磁控制器通过CAN总线(3)与CAN分析仪(2)连接,所述的CAN分析仪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1)连接,所述的磁粉制动器通过联轴器A(6)与转矩传感器(7)连接,所述的转矩传感器通过联轴器B(8)与被测电机(9)连接,所述的被测电机通过导线与电机控制器(10)连接。本发明用于基于CAN总线的电机台架实验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4062587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410333317.7
申请日:2014-07-14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励磁式发电机故障模拟系统。发电机发生故障时,拆卸较困难,不能确定故障的部位和原因。本发明组成包括:拖动电机(1),拖动电机输出端有弹性联轴器A(2),弹性联轴器A接主发电机(3),主发电机上有定子故障接点(4),且输出端有滑环A(5),滑环A上有主发电机转子故障设置点接头(6),滑环A接弹性联轴器B(7),弹性联轴器B接滑环B(8),滑环B上有励磁电压及整流后电压测试点接头(9),滑环B接三相桥式旋转整流器(10),整流器上有整流二极管(11)并接励磁发电机(12),励磁发电机上有励磁电流输入端子(13),且输出端有转子线圈故障设置点(14),左侧接控制面板(15)。本发明用于励磁式发电机故障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01951072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010250331.2
申请日:2010-08-10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绕组错时独立驱动装置及方法。本产品的组成包括:机轴(1),所述的电机轴外连接旋转变压器(2),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同轴连接永磁转子(3),所述的永磁转子为8对极,每对极所述的永磁转子外具有气隙安装定子(4),每对极所述的定子的三相绕组分别独立连接逆变单元(5),其中一个所述的逆变单元连接主控制器(6-1),其余所述的逆变单元分别连接辅控制器6-2-8,所述的逆变单元连接公用直流母线(7),所述的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的旋转变压器,所述的主控制器和辅控制器之间通过控制线束连接(8)。本产品作为一种驱动、控制一体化的永磁同步电机。
-
公开(公告)号:CN102122850A
公开(公告)日:2011-07-13
申请号:CN201110054752.2
申请日:2011-03-08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H02K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每孔只有半匝线圈的电机定子。传统的电机定子绕组为多匝线圈,安置于定子壳体内侧槽内,这种结构存在槽满率低,感应电动势大等缺点。本发明的组成包括:定子铁心(1),所述的定子铁心上沿轴向具有一组定子孔(2),所述的定子孔内安置半匝定子线圈(3),所述的半匝定子线圈与所述的定子孔紧密配合。本发明具有槽满率高,散热效率高,定子线圈感应电动势小,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制造和维护等优点。本发明适用于电励磁或永磁式转子的电机,它可根据电机运行需要布置定子孔的排列方式和数量以及定子线圈的连接方式。
-
公开(公告)号:CN101951072A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1010250331.2
申请日:2010-08-10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绕组错时独立驱动装置及方法。本产品的组成包括:机轴(1),所述的电机轴外连接旋转变压器(2),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同轴连接永磁转子(3),所述的永磁转子为8对极,每对极所述的永磁转子外具有气隙安装定子(4),每对极所述的定子的三相绕组分别独立连接逆变单元(5),其中一个所述的逆变单元连接主控制器(6-1),其余所述的逆变单元分别连接辅控制器6-2-8,所述的逆变单元连接公用直流母线(7),所述的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的旋转变压器,所述的主控制器和辅控制器之间通过控制线束连接(8)。本产品作为一种驱动、控制一体化的永磁同步电机。
-
公开(公告)号:CN115474311B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210947975.X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H05B45/38 , H05B45/36 , H05B45/345 , H05B4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驱动电源及其控制方法,属于LED驱动电源领域;本发明的驱动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PFC变换器、功率解耦变换器和半桥LLC变换器;控制单元包括PFC变换器控制模块和功率解耦变换器控制模块,所述PFC变换器控制模块根据采样电流和采样电压经复位积分比较得到PWM信号用以控制所述PFC变换器的开关管,所述功率解耦变换器控制模块根据PFC变换器输出端端电压瞬时值与给定值得到驱动信号,用以控制功率解耦变换器的开关管。本发明减少了导通器件的数量,提高了系统效率,在不影响功率因数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实现无电解电容,提高整机的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