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72138B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010815866.3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014 , H01M8/04029 , H01M8/04119 , H01M8/04223 , H01M8/04225 , H01M8/04298 , H01M8/245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于冷启动的燃料电池混合电源系统及其建模方法,系统增加了阴极空气到阳极的通道、旁通空冷器和加湿器的通道以及加热电阻,建模方法分别建立有供气子系统模型、冷却子系统模型、蓄电池低温模型、燃料电池单体模型和燃料电池电堆模型,燃料电池单体模型考虑了燃料电池低温启动过程中水的生成、相变、冰积累、转移等现象,为模型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燃料电池内各个部件分别建模并求解各层之间的传质传热,能够反应电池各层之间的温度分布差异,可以更好的预测燃料电池低温启动过程中的输出性能,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212313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215212.5
申请日:2024-02-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T11/00 , A61B5/293 , A61B5/00 , G06T9/00 , G06N3/0475 , G06N3/094 , G06N3/0455 , G06N3/084 , G06F18/25 , G06F18/2431 , G06F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编码的视觉信号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所述视觉信号处理方法包括对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进行信号预处理,并分离出视觉皮层脑电信号;通过设定的混合编码规则将预处理后的信号和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混合编码,生成对应图像刺激的信号特征码;同时将对应的刺激图像转化为图像特征码;建立脑电特征分布和图像特征分布间的映射关系,并计算映射后的脑电特征分布和图像特征分布的聚类中心向量的欧式距离,得到映射误差;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所述特征映射网络等步骤。本发明优选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先放大再滤波的方式,同时加入了对干扰信号的成分分析与滤除;考虑了实际使用人员的差异,提高了输出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9844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255547.X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656 ,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H01M8/04007 , H02S10/10 , C25B9/60 , C25B9/65 , C25B1/04 , F24S23/71 , F24S80/00 , F22B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热电氢联供系统及其调度方法,其中,联供系统包括:PVT子系统、SOEC子系统和HT‑PEMFC子系统,其中:PVT子系统,用于为SOEC子系统提供热水、电能和水蒸汽,并为用户提供热水和电能;SOEC子系统,用于利用PVT子系统提供的热水、电能和水蒸汽对水进行电解,获取HT‑PEMFC子系统所需的氢气和氧气,并为用户提供热水和氧气;HT‑PEMFC子系统,用于利用SOEC子系统提供的氢气和氧气进行发电,并为用户提供电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系统输出功率高、稳定性好等有益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81050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072633.3
申请日:2021-01-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B60L58/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动态响应能力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汽车动力控制方法,包括:S1:实时获取汽车的整车工况特征速度、动力系统的需求功率、能量源的功率和蓄电池SOC;S2:根据蓄电池SOC判断燃料电池是否开启,若燃料电池开启则执行步骤S3;S3:将整车工况特征速度、动力系统的需求功率和能量源的功率载入神经网络中,获取能量源的当前最优功率分配参数;S4:根据燃料电池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曲线,对能量源的当前最优功率分配参数进行修正;S5:根据修正后的能量源的当前最优功率分配参数,对能量源的输出功率进行分配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考虑了燃料电池的动态响应能力,而且具有燃油经济性好、结构简单、易于实车实现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072142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789077.7
申请日:2020-08-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298 , H01M8/049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燃料电池控制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控制所需数据;2)判断控制所需数据是否接收完整;3)根据空压机出口压力和燃料电池电压,对燃料电池的内部状态进行估计,获取状态估计结果;4)基于状态估计结果,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计算空压机目标出口流量和燃料电池目标电流;5)根据空压机转速、空压机出口压力和空压机目标出口流量,计算空压机控制电压;6)基于燃料电池目标电流进行燃料电池功率跟踪;基于空压机控制电压,进行燃料电池空气供给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控制燃料电池系统快速、准确跟踪需求功率,提高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同时保证系统工作在安全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4034922B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410256543.X
申请日:2014-06-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R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轮毂电机及轮边电机的台架试验夹持装置,包括电机定子固定支座及电机转子连接组件,其中电机定子固定支座包括安装在台架轨道上的电机底座(10)、设置在电机底座(10)顶部,通过内六角螺栓相连的高度微调板(9)、定子固定下底座(8)、定子固定上压盖连接法兰(3)、联轴器弹性体(2)和测功机连接法兰(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要调节轮毂电机的空间位置,增加了测功机与轮毂电机轴心对中的准确性,同时增加了测功机与轮毂电机轴心对中的容错能力,对测功机和轮毂电机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护。(6),电机转子连接组件包括过渡垫圈(4)、电机
-
公开(公告)号:CN119239921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533010.1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飞机的螺旋桨或旋翼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涵道式旋翼。一种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涵道式旋翼,包括涵道体(1)、支架(2)和转轴(3),支架(2)的外端固定在涵道体(1)的内侧壁上,转轴(3)可转动地设于支架(2)的中心处,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两片旋翼(4),旋翼(4)的后端固定在转轴(3)上,各片旋翼(4)围绕转轴(3)平均分布,即各片旋翼(4)外端点的连线构成一个以转轴(3)为中心的线段或正多边形,旋翼(4)的前端和涵道体(1)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旋翼(4)的后缘设有锯齿(41)。本发明气动性能优异,降低噪音。
-
公开(公告)号:CN11919034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569487.5
申请日:2024-11-0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B64C27/20 , B64C27/32 , B64C27/473 , B64C27/467 , B64C2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飞机的螺旋桨或旋翼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涵道式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低噪音旋翼。一种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涵道式低噪音旋翼,包括涵道本体(1)、支撑架(21)、转轴(22)和旋翼(3),其特征是:旋翼(3)设有下反角(31)和尖削(32),下反角(31)为‑5°~‑10°;旋翼(3)的尖削比为0.5~0.7;旋翼(3)旋转面的直径为2.1R,旋翼(3)的平均弦长为0.2R,旋翼(3)后端的平均厚度为0.04R。本发明有效降低噪声,提升升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00899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15490.X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1M8/04014 , H01M8/040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产散热协同热管理的飞行器用分布式HT‑PEMFC电堆,包括:若干个小功率HT‑PEMFC电堆;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进气格栅、进气道、散热风扇、排气道及排气口;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与流量传感器;中央控制系统,所述中央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包括但不限于HT‑PEMFC电堆功率输出大小、进气格栅的开口面积大小、格栅进气道位置、风扇功率大小和位置及不同位置电堆输出功率的重新分配。根据本发明,本申请的电堆可以实现产热和散热协同调控,减少寄生功率,延长电堆使用寿命,实现飞性器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31271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313832.2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18/10 , A61M21/00 , G06F18/2131 , G06F18/24 , G06F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脑机接口的味觉感知识别方法、系统及设备。所述味觉感知方法包括在不同味觉刺激下,分别采集相应刺激下的原始脑电信号;对原始脑电信号样本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构建分类器的模型;获取测试样本,再次进行味觉刺激、信号采集与预处理;将获得的脑电信号样本通过建立的分类器模型识别后获得味觉识别结果等步骤。所述设备通过通信模块将味觉感知信息进行可视化显示。本发明能抓取数据的重要特征,可识别出年龄、性别、健康和习惯等造成的味觉刺激差异,能够有效、方便的识别出人的六种基本味觉以及人对某种味觉的喜好程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