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03138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111577433.X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10K11/1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对称型宽频声学金属水材料设计方法,属于声学超材料技术领域。所述金属水材料是由五模式单胞周期性排列组装形成的旋转对称圆柱形,其截面构型图中沿圆周方向的单胞数量为2N+1以及沿轴向方向的单胞数量为M,先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确定其工作频率上限f、高度上限h以及直径D,基于f、h以及D根据公式计算获得N、a以及M,a为单胞的六边形边长;所述金属水材料的单胞的宏观等效体积模量E和宏观等效密度ρ分别取为水的体积模量和密度,利用均匀化理论公式计算得到单胞的质量块半径r以及连接杆厚度t;基于M和a根据公式计算获得所述金属水材料的实际高度h实,则获得对于频率小于等于f有效的旋转对称型宽频声学金属水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2629784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328784.2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材料隔振件横向刚度测试装置及方法,属于超材料结构测试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夹持隔振件的虎钳和传递压力机剪切力的T形传力板;虎钳相对的钳口上加工L型凸台,用于支撑超材料隔振件的一侧的实心层;T型传力板夹在两个对装超材料隔振件之间,T型传力板的凸台底面与超材料隔振件另一侧实心层的顶面接触;虎钳通过对两个超材料隔振件施加水平压缩力产生压缩变形,模拟超材料隔振器实际工作中的承载变形;加载力沿竖直方向通过T型传力板传递给超材料隔振件上顶面,实现隔振件横向刚度的测试。本发明能够直接测试超材料隔振核心部件的横向刚度,为循环迭代设计提供快速数据支撑,可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376054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493312.3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化学反应的材料力学性能统一表征方法,属于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如下:首先测量样品的尺寸参数;然后利用静动态综合试验获得样品的力-位移-时间曲线数据,其次在基于化学反应的材料弹性本构模型中输入试验过程参数,再将力-位移-时间曲线数据导入基于化学反应的材料弹性本构模型,最后通过优化算法自动拟合本构模型中的各项参数。本发明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型解释了材料和结构的多种静动态力学性能,可以解决工程应用中复杂非金属结构的多种力学性能因交错在一起而造成分别试验和预测时的不准确和脱离工程实际的问题,拓宽了非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并为力学超材料技术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265048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1375787.6
申请日:2021-11-1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对称型五模材料低频声波发射装置及试验方法,属于声学通信、声学探测和声学超材料技术领域。装置包括金属圆台筒、五模声学超构材料、无指向性换能器和声信号发生装置;五模声学超构材料和无指向性换能器固定安装在金属圆台筒内,换能器前端面距离五模声学超构材料表面的距离介于三分之一倍工作波长和两倍工作波长之间;无指向性换能器的线缆穿过后盖连接声信号发生装置;无指向性换能器将声信号发生装置产生的声信号转换为无指向性声波,五模声学超构材料将无指向性声波进行能量汇聚,金属圆台筒起到对无指向性声波的波形调控和波前导引作用。本发明能够实现波长等于或大于出口直径的低频声波的定向发射。
-
公开(公告)号:CN111159932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911254522.3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张满弓 , 钱家昌 , 贾飞 , 吴涛 , 蔡琛 , 黎焕敏 , 张向东 , 游卓 , 陈猛 , 赵爱国 , 张昊 , 胡旭 , 何鹏 , 张安付 , 赵志高 , 陈虹 , 李钊 , 王鹏 , 严浩 , 张康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Mullins效应参数的优化反演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软化效应表征技术领域。该方法实现的步骤如下:首先开展含Mullins效应材料的力学试验,提取加载、卸载载荷-位移信息;然后开展含Mullins效应有限元仿真计算,设置输出加载、卸载载荷-位移信息;再基于Isight软件搭建关联商用有限元软件的参数优化流程;最后运行优化程序,反演获得Mullins效应参数。本发明为实际应用表征Mullins效应参数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流程,建立了针对橡胶软化效应的一种高效、快速的参数反演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1159932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1911254522.3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张满弓 , 钱家昌 , 贾飞 , 吴涛 , 蔡琛 , 黎焕敏 , 张向东 , 游卓 , 陈猛 , 赵爱国 , 张昊 , 胡旭 , 何鹏 , 张安付 , 赵志高 , 陈虹 , 李钊 , 王鹏 , 严浩 , 张康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Mullins效应参数的优化反演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软化效应表征技术领域。该方法实现的步骤如下:首先开展含Mullins效应材料的力学试验,提取加载、卸载载荷‑位移信息;然后开展含Mullins效应有限元仿真计算,设置输出加载、卸载载荷‑位移信息;再基于Isight软件搭建关联商用有限元软件的参数优化流程;最后运行优化程序,反演获得Mullins效应参数。本发明为实际应用表征Mullins效应参数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流程,建立了针对橡胶软化效应的一种高效、快速的参数反演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2610647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1248341.2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耦合智能正交主被动联合超材料隔振方法,属于超材料、减振降噪和主动控制技术交叉领域。本方法利用超材料隔振的周期性排列的结构,在周期性孔洞结构与主承载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横向作动器,结合振源和基座的传感信号,智能控制作动器在横向方向施加静态和动态载荷,在调节超材料隔振器刚度的同时实施主动隔振。该方法通过对被动隔振性能调控与主动作动的主被动联合隔振,对振源同时进行线谱和宽频谱的优化振动控制,最大程度降低的振源的振动传递,而且主动作动直接作用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可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二次激励。
-
公开(公告)号:CN112610647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248341.2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耦合智能正交主被动联合超材料隔振方法,属于超材料、减振降噪和主动控制技术交叉领域。本方法利用超材料隔振的周期性排列的结构,在周期性孔洞结构与主承载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横向作动器,结合振源和基座的传感信号,智能控制作动器在横向方向施加静态和动态载荷,在调节超材料隔振器刚度的同时实施主动隔振。该方法通过对被动隔振性能调控与主动作动的主被动联合隔振,对振源同时进行线谱和宽频谱的优化振动控制,最大程度降低的振源的振动传递,而且主动作动直接作用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可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二次激励。
-
公开(公告)号:CN11261064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248326.8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耦合贴片主被动超材料隔振方法,属于超材料和减振降噪技术领域。该方法在超材料结构的周期性孔洞的板状结构上设置作动器,结合设备传感器和基座传感器分别给出的振源和基座的传感信号,采用智能控制算法控制作动器作动进行线谱主动控制,对振源同时进行线谱和宽频谱的优化振动控制。本发明能够减少二次噪声、提高对线谱振动的控制能力,在全频段提升对机电设备的积极隔振效果,降低设备向基座的振动传递。
-
公开(公告)号:CN112049885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0493310.4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F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准零刚度的非线性超材料隔振器,属于超材料和减振降噪技术领域。隔振器由结构件和隔振部件组成,隔振部件起隔振和缓冲作用,采用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高分子材料,隔振部件内部具有由超材料单胞周期性排列而成超材料结构,超材料单胞的几何外形类似于半个六边形,超材料结构是由超材料单胞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周期阵列得到;结构件采用金属材料,结构件与隔振部件之间采用机械锁固与胶结的复合方式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隔振器的准零刚度非线性特征,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隔振器的固有频率,有效提高隔振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