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铁路格构式路堤结构及构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02823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1193207.0

    申请日:2016-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B2/00 E01C3/00

    Abstract: 一种高速铁路格构式路堤结构及构筑方法,以实现用非改良天然细粒填料构筑高速铁路路堤,从而大幅度节约工程投资。它包括:路堤下部结构,采用天然细粒土分层填筑在地基上;格构体,沿纵向间隔埋设在路堤下部结构中,各格构体包括至少两个竖向分层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及间隔设置的注浆锚杆,各注浆锚杆竖向穿过钢筋混凝土框架,其下端进入地基岩土体中;防排水层,设置在路堤下部结构的顶部;路堤表层结构,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在防排水层的顶部;轨道基础,设置于路堤表层结构的顶部。

    季节性冻土地区富水路堑及低路堤无砟轨道路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672075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029741.1

    申请日:2016-0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C3/06 E01B2/00

    Abstract: 季节性冻土地区富水路堑及低路堤无砟轨道路基结构,以有效提高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抗冻胀效果,而且施工方便。它包括:混凝土槽形体,沿线路延伸方向分节设置在富水地基中;伸缩缝材料,粘结在相邻两节混凝土槽形体之间;轻型填筑体,填筑在混凝土槽形体内部空腔的下部;级配碎石填筑体,填筑在混凝土槽形体内部空腔的上部;钢筋混凝土支撑层,设置在混凝土槽形体及级配碎石填筑体顶部,并与混凝土槽形体刚性连接;轨道板,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支撑层顶部;路基表层,设置在轨道板两侧的地基上;电缆槽,设置在路基表层两侧的路肩上;护肩,设置在电缆槽外侧;排水沟,设置在路基两侧。

    高陡边坡桥隧相连段防危岩落石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2787563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319621.7

    申请日:2012-09-02

    Abstract: 高陡边坡桥隧相连段防危岩落石构造,以有效解决高陡边坡桥隧相连段危岩落石入侵防护问题,具有结构强度高、经济、防护效果好、施工简单的特点。它包括:防撞加固桩(30),设置于隧道洞口正上方陡坡面;防撞导向墙(34),设置于防撞加固桩(30)两侧且与之刚性连接,顺下坡方向倾斜布置;被动柔性防护网(31),固定设置于防撞加固桩(30)及防撞导向墙(34)顶部;弹性缓冲层(32),固定设置于防撞加固桩(30)及防撞导向墙(34)的迎石面上;刚性防护网(33),设置于隧道(10)的洞门顶部,顺下坡方向倾斜布置。

    山区沟槽路堑路基排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425091A

    公开(公告)日:2012-04-25

    申请号:CN201110266838.1

    申请日:2011-09-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68

    Abstract: 山区沟槽路堑路基排水结构,路堑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而且结构简单。它包括:钢筋混凝土锚固桩(4),设置于沟槽段挖方边坡坡脚,沿线路纵向间隔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土板(5),设置于锚固桩(4)靠山侧;混凝土吊沟(2),设置于钢筋混凝土挡土板(5)外侧,与沟槽中心对齐;浆砌片石铺砌(1),设置于挖方路堑堑顶,于沟槽中心向两侧铺砌;浆砌片石吊沟基础(3),设置于钢筋混凝土挡土板(5)外侧吊沟(2)下部;沉淀池(6),设置于路堑侧沟平台上,与吊沟(2)出口衔接;过水涵洞(7),设置于沟槽路堑基床(8)下部,靠山侧与沉淀池(6)连通,出口与天然沟槽连通。

    一种斜坡软土地基桩-索加固结构、加固系统及构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3627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010187872.9

    申请日:2020-03-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斜坡软土地基桩‑索加固结构、加固系统及构造方法,其中,斜坡软土地基桩‑索加固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纵梁,相邻纵梁对应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横梁,网格锚索与横梁和纵梁均连接,纵梁底部连接有第一桩基,横梁底部设置有第二桩基,网格锚索底部也连接有第一桩基和/或第二桩基。本发明的一种斜坡软土地基桩‑索加固结构,解决地基沉降变形问题;抵抗更大的斜坡软土地基不利水平力;网格锚索能够减少第二桩基之间上部路堤结构的悬空间距,且耐久性好,从而使得上部路堤结构下沉变形长期可控,可以增大第二桩基的设置间距,以及可以取消传统桩网结构顶部的桩帽设置,可以大幅节约工程投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