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223299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504647.0
申请日:2019-06-12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械系统状态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沉积过程的磨粒分割方法,包括:对在线可视铁谱所获得的磨粒沉积过程视频进行分解,获得每个时刻的磨粒链图像;将获得的每个时刻的磨粒链沉积图像中的磨粒链分割出来,得到磨粒链图块;利用最近邻域法对磨粒每个时刻的磨粒链图块进行匹配,获得磨粒链的沉积变化过程;根据磨粒沉积链的长度变化来去除冗余的磨粒图块;对磨粒链图块采取每一列像素值分别相加,对相邻时刻的磨粒链图块的像素值之和相减,匹配相邻磨粒链图块相同部分;对新沉积的磨粒运用距离变换生成标记,运用标记分水岭进行分割,获得磨粒的分割图像;本发明能够准确地分割出磨粒沉积链中的磨粒,对实现在线铁谱图像分析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679312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610125032.3
申请日:2016-03-04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G10L15/02 , G10L19/02 , G10L21/0332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噪声环境下声纹识别的语音信号特征处理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语音信号的特点对其进行信号的前期处理,包括语音信号的预加重,端点检测和加窗函数的选择;(2)估算发声个体的基音周期,并以此为依据对语音信号进行谱平滑处理,得到新的谱包络,计算通过梅尔滤波器的能量,最终通过离散余弦变换(DCT)计算得到梅尔平滑系数(SFCC)。(3)结合均值消减法、方差归一化、时间序列滤波法和加权自回归移动平均滤波法对SFCC进行后处理,得到回归平衡参数(MVDA);目的是通过平滑谱包络去除个体发声的不稳定因素和通过后处理算法去除环境噪声的影响,最终降低声纹识别的误识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575403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0990289.0
申请日:2015-12-25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G10L25/48 , G10L19/008 , G10L21/028 , H04S1/00 , H04S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0L25/48 , G10L19/008 , G10L21/028 , H04S1/00 , H04S7/30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融合听觉掩蔽与双耳信号帧的互相关声源定位方法,涉及语音识别控制领域。本发明在鲁棒性方面,针对传统基于双耳互相关的声源定位方法在噪声环境下声源定位精度下降,提出把听觉掩蔽的听觉特性引入谱减法中,能够较好地抑制音乐噪声,可以把基于听觉掩蔽的谱减法作为双耳定位的前端处理,这将有利于广义互相关提取双耳时间差,从而提高声源定位系统在噪声环境下的声源定位精度;在双耳互相关声源定位方法的改进上,针对“耳廓效应”和“优先效应”对声源定位的影响较大,提出基于双耳信号帧的互相关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可以减少“耳廓效应”和“优先效应”所带来的定位误差,从而提高声源定位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76041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29377.8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G06F18/2131 , G01N15/1031 , G06F18/10 , G06F18/22 , G07C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液磨粒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差分信号选带自适应滤波的磨粒特征提取方法,包括对油液磨粒信号进行共模抑制得到待检测差分信号;通过正交小波基函数对待检测差分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得到多分解尺度特征向量;计算每一分解尺度上的相似度指标,提取目标尺度特征向量;采用改进最小均方根自适应滤波器对目标尺度特征向量进行处理得到滤波向量;对置零向量和滤波向量进行小波重构得到降噪信号;将降噪信号划分为多个片段,计算每一片段的复合辨识指标;根据复合辨识指标计算每一片段的权重,所有片段进行加权得到油液磨粒特征信号提取结果;本发明提升磨粒信号信噪比,具有更强的自适应能力,有助于提升油液磨粒特征的精准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63693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27924.9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B62D57/024 , B62D57/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攀爬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伸缩柔性体攀爬装置,该装置通过第一可调节框架、第二可调节框架及它们之间的柔性体连接,实现了对不同直径大型物体的有效攀爬。装置内置驱动装置与控制器,能够精确控制框架的伸缩和柔性体的伸缩状态,同时利用滑轨装置和小车或机器人的集成,扩展了装置的功能和应用范围。柔性体由高强度弹性材料制成,既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又减少了对被攀爬物体的损伤。此外,装置还具备有效的热管理系统,确保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整体而言,该攀爬装置以其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为大型物体的攀爬作业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961804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71454.9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应变与定位的可穿戴复合型传感器,包括:应变识别模块和位置识别模块;位置识别模块在不受外力状态下,敏感层和金属电极层互不接触,不产生导电通路;当敏感层通过套环受到手指指间关节的压力时,受压处敏感层穿过惰性气体间隔层与金属电极层发生接触,第一电极和输出电极形成导电通路,并通过所述所述微结构基底产生位置信号;所述应变传感模块当手指弯曲时,通过套环对所述敏感层传递弯曲应力,所述敏感层受到弯曲应力时,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阻值发生变化,产生应变信号。本发明的传感器结构简洁,制备工艺简单,识别准确率高,应变传感的灵敏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41852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29354.5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云边协同架构的混合车群协同控制方法,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S1.设置云边协同架构下城市道路单车道异质交通场景;S2.在云端服务器基于异质车辆运动学特性分别建立网联自动车和网联人驾车纵向运动学模型;S3.获取、分析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的车辆状态信息数据和车辆纵向运动学模型,在云端服务器上结合车辆信息拓扑结构分别构建考虑车辆间的相互影响的网联人驾车协同行驶模型和网联自动车控制算法;S4.建立异质车辆的状态空间方程,并将网联自动车控制算法和网联人驾车协同行驶模型进行整合,构建混合车群运动学状态方程;S5.建立混合车群协同控制方法。本发明有效保证混合车群快速实现一致稳定行驶。
-
公开(公告)号:CN1189522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359695.2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业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规则曲面自动涂胶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待加工工件,得到点云三维网络模型;对点云三维网络模型进行插值处理,得到曲面光滑的三维网络模型;根据曲面光滑的三维网络模型,采用深度学习优化的A*算法进行最短路径轨迹规划,得到初始最优路径轨迹;对初始最优路径轨迹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最优路径轨迹;控制中心根据最终的最优路径轨迹指导机器人进行涂胶操作;本发明能够实现精准、高效涂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机器人的涂胶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465489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310420159.8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G01J1/42 , G06F18/10 , G06F18/2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曲率的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信号分割方法,包括:利用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按照预设的采样时间采集日盲紫外光辐射生成采样信号;通过分数阶微积分数字滤波器对采样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生成滤波信号;利用离散点拟合圆的方法计算滤波信号的曲率估计值,并利用指数函数对曲率估计值进行数值优化得到滤波信号的曲率向量;依据曲率向量利用滑动平均滤波函数和二值法求取权重系数并对滤波信号进行加权,得到多个非零离散时域片段;针对非零离散时域片段,通过均值和宽度排除其中干扰段,得到候选分割点信号;根据候选分割点信号设置判定指标确定上下分段边界点对滤波信号进行分割和整流得到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1827381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00045.1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液冷散热领域,涉及一种利用燃油冷却的喷气发动机外壳,包括:长方体型的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左面设置有左右贯通的方形通孔;所述方形通孔通过隔离板等间距划分有4层长方体型的通道;所述外壳本体的上表面紧贴发动机表面;在每层通道中分别设置有不均匀的点阵结构;所述外壳本体的左端接燃油的注入端,所述外壳本体的右端接发动机的燃烧室,以使燃油注入发动机外壳后流经4层通道后注入燃烧室;本发明通过将燃油进入通道对发动机外壳进行冷却,不仅能为发动机散热,还有利于燃油喷入燃烧室燃烧,具有隔热防护的功能,避免发动机受外部环境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