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246195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280072588.0
申请日:2012-04-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27/02 , F01K13/02 , F01K23/065 , F02G5/02 , Y02T10/166
Abstract: 热输送装置(1A)具有:循环路径部(10),所述循环路径部(10)装有热回收器(11)和冷凝部(12)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11)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12)使在热回收器(11)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分支路径部(20),所述分支路径部(20)从循环路径部(10)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22);以及ECU(40A),所述ECU(40A)实现第一控制部,在确认针对相同工作条件的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存在上升的情况下,在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
-
公开(公告)号:CN101228389B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0680026394.1
申请日:2006-06-0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5/02 , F01P9/00 , F16H57/0412 , F16N39/00
Abstract: 一种机油的介质循环加热设备,所述介质循环加热设备可提高内燃机的起动性能和暖机性能,所述介质循环加热设备包括产生微气泡并将所述微气泡混入所述循环机油的微气泡发生器。此外,所述介质循环加热设备包括获取所述机油的温度的介质温度获取单元。当所述机油的温度低于或等于预定值时,所述微气泡发生器产生微气泡,以减小混有所述微气泡的机油的粘度、热导率和热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415914B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0780012049.7
申请日:2007-02-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1/0004 , F01M2011/0037 , F01M2011/0041 , F16H57/0404 , F16H57/0447 , F16H57/0452 , F16H57/045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润滑装置和油底壳。其中油底壳分隔器(132)配置成将油底壳(130)内的空间分成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在油底壳分隔器(132)的下方位置处形成有突出部(132b),使得第一室(30a)的一部分伸入第二室(30b)中。在构成突出部(132b)的上端部的突出部上板(132b1)上设有作为单向阀的供油阀(138),该供油阀允许油基本上仅仅从第一室(30a)流出到第二室(30b)。
-
公开(公告)号:CN101133234A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680006689.2
申请日:2006-02-0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油盘(130)包括在内部空间中储存机油的油盘罩(131)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油盘分隔件(132)。设置油盘分隔件(132)以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成底部具有机油过滤器(41)的第一室(30a)和与第一室(30a)相邻的第二室(30b)。油盘分隔件(132)包括用于捕获从气缸体(20a)流回油盘(130)的回油的斜板(132c)。部分捕获的回油经由设置在斜板(132c)中的连通孔(132f)流向第二室(30b)。其余的捕获的回油流入第一室(30a)。这确保了第二室(30b)中的油位高于第一室(30a)中的油位。因此,当预热操作结束电磁阀(133)打开时,第二室(30b)中的机油流入第一室(30a)。
-
公开(公告)号:CN101072928A
公开(公告)日:2007-11-14
申请号:CN200580041760.6
申请日:2005-10-0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1/0004 , F01M5/007 , F01M2011/0037 , F01M2011/0045 , F01M2011/007 , Y10T137/7404 , Y10T137/7436
Abstract: 一种油盘,设有油盘分离件,该油盘分离件划分出与气缸体内侧的运动部件相连通的第一腔以及位于第一腔外侧的第二腔。连通孔设置在油盘分离件的底板上。遮盖连通孔使之与过滤器隔离。
-
公开(公告)号:CN105102783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480016553.4
申请日:2014-03-2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01P1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5/02 , F01N2240/02 , F01N2240/10 , F01P2011/205 , F02G5/02 , F28D15/0266 , F28D15/06 , F28D20/02 , Y02E60/145 , Y02T10/16 , Y02T10/166
Abstract: 一种热输送装置包括:蒸发部,该蒸发部利用来自内燃发动机的排气的热使工作介质蒸发;凝结部,该凝结部使已蒸发的所述工作介质凝结;循环路径部,该循环路径部使工作介质在蒸发部和凝结部之间循环;蓄热部件,该蓄热部件设置在蒸发部内;和供给和收集部,该供给和收集部在内燃发动机起动时向蒸发部供给工作介质,并且在内燃发动机停止时收集已凝结的工作介质以使得已凝结的工作介质不与蓄热部件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4350252A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280073552.4
申请日:2012-05-3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N5/02 , F01N11/002 , F01N13/009 , F01P7/16 , F01P7/167 , F01P2007/146 , F01P2025/62 , F01P2060/08 , F02G5/02 , F28D21/0003 , Y02T10/16 , Y02T10/166
Abstract: 一种废气热回收装置,组装有使热媒体蒸发的热回收器(12)、和由使蒸发了的热媒体冷凝的冷凝部(14),包括:热媒体循环的循环路径部(11);向循环路径部(11)供应液相热媒体的热媒体控制部(20);在循环路径部(11)的内压变化率或者循环路径部(11)内的热媒体的温度变化率在规定的范围(R1)内的情况下,热媒体控制部(20)供应或者回收热媒体,基于热媒体的供应或者回收之后的循环路径部(11)的内压的变化率或者循环路径部(11)内的热媒体的温度的变化率,判定异常的种类的判定部(46)。
-
公开(公告)号:CN102105658B
公开(公告)日:2013-01-09
申请号:CN200980128723.7
申请日:2009-06-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车辆控制系统(10)具备:具备电磁离合器的水泵(23)、油溢流装置(25)、OCV(26)、水温传感器(31)、及ECU(11)。ECU(11)基于水温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将水泵(23)的电磁离合器分离,使冷却水的循环停止,对OCV(26)发出指令,通过油溢流装置(25)将润滑油压调整向低油压侧。ECU(11)基于水泵(23)的电磁离合器的卡合持续了规定时间时的水温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停止油溢流装置(25)进行的润滑油压向低油压侧的调整的执行。
-
公开(公告)号:CN101454549A
公开(公告)日:2009-06-10
申请号:CN200780019246.1
申请日:2007-06-0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28 , B60H1/00492 , F01P2003/021 , F01P2011/205 , F01P2025/31 , F01P2037/02 , F02N19/10 , Y02E60/145
Abstract: 在包含蓄热装置的发动机的气缸体内,水套形成于构成气缸孔的气缸孔壁与气缸体外壁之间。致动器安装于气缸体外壁上。容器容纳于水套内。冷却剂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容器的上部。ECU基于由冷却剂温度传感器确定的冷却剂温度信息来判定容器内的蓄热剂的状态和容器的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1405491A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780009640.7
申请日:2007-02-0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20 , F01P3/02 , F01P2003/021 , F01P2011/205 , F02F1/14 , F02N19/10 , F02N2200/023 , F28D20/02 , F28D20/028 , F28D2020/0065 , F28F2255/02 , F28F2255/04 , Y02E60/145
Abstract: 蓄热装置(1)是由弹簧(6)将第一容器(4)与第二容器(5)连接而构成的。第一容器(4)具有与汽缸筒壁(7)的形状相对应的壁形状的内侧壁。在内侧壁上,设有柔软结构部(8)。柔软结构部(8)由富有弹性的树脂成形。第二容器(5)具有同样的结构。当第一容器(4)以及第二容器(5)内的蓄热剂吸收热量而从固相向液相进行相变化时,蓄热剂的体积增加,增加的量的蓄热剂将柔软结构部(8)挤出,使第一容器(4)以及第二容器(5)与汽缸筒壁(7)离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