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75680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299936.3
申请日:2015-06-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M35/024 , F02M3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162 , F02B61/02 , F02M35/0203 , F02M35/0205 , F02M35/02416 , F02M35/0245 , F02M35/02491 , F02M35/048 , F02M35/088 , F02M35/10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其课题在于,在鞍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中,抑制水或异物等进入未净化室,且提高外观性。鞍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30)包括:空气滤清器壳体(40),内部通过空气滤清器部件(42)划分为未净化室(44)和净化室(46);吸气管(50),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40),使得与未净化室(44)连通,且形成指向前方的空气导入口(52),以及罩部件(60),在与空气滤清器壳体(40)之间形成吸气通道(62),且覆盖空气导入口(52);罩部件(60)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使得前后方向尺寸比上下方向尺寸长,空气导入口(52)位于空气滤清器壳体(40)的前后方向中央的前方,在空气滤清器壳体(40)的前后方向中央的后方,且罩部件(60)的后部,形成通向吸气通道(62)的空气入口(70)。
-
公开(公告)号:CN1935590B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0610139879.3
申请日:2006-09-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在车辆中不需要较大的空间的制动装置。使收纳在壳体(101)内的操作力分配杆(102)夹设在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的途中,借助线缆方向转换机构(131),将联动制动线缆(71)连结到此操作力分配杆(102)上,通过将此联动制动线缆(71)的前端连结到右制动杆上,相对于拉拽输入制动线缆(67)以及输出制动线缆(68)的方向而言,对拉拽联动制动线缆(71)的方向进行了转换。
-
公开(公告)号:CN1605535B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410083415.6
申请日:2004-10-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具有将足够的冷却空气送到散热器中的侧罩,即便没有前罩或前罩板。侧罩设置在左右两侧面,用于罩住散热器。用于吸入用来冷却散热器的冷却空气的空气进入部分形成在每个侧罩上。主踏板设置在每个空气进入部分的外侧,具有设置在其顶面的脚支撑部分和在其前端部分向上伸出的台阶部分。该台阶部分沿车辆纵向与该空气进入部分的前端基本在同一位置。该脚支撑面位于靠近前轮后部,主踏板结构确保更舒适、更轻松的骑车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605535A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200410083415.6
申请日:2004-10-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具有将足够的冷却空气送到散热器中的侧罩,即便没有前罩或前罩板。侧罩设置在左右两侧面,用于罩住散热器。用于吸入用来冷却散热器的冷却空气的空气进入部分形成在每个侧罩上。主踏板设置在每个空气进入部分的外侧,具有设置在其顶面的脚支撑部分和在其前端部分向上伸出的台阶部分。该台阶部分沿车辆纵向与该空气进入部分的前端基本在同一位置。该脚支撑面位于靠近前轮后部,主踏板结构确保更舒适、更轻松的骑车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550657A
公开(公告)日:2004-12-01
申请号:CN200410045675.4
申请日:2004-04-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162 , B62K2202/00 , F02M35/02 , Y02A50/2352
Abstract: 提供一种小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即使在未受车体罩板保护的部位设置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也能同时解决灰尘的进入和进气声音的泄漏的问题。不使用专用托架,把进气口罩(140)架放安装在动力单元(23)和空气滤清器(132)上。并且,将进气口罩(140)的护罩(142)嵌入凹部(136),护罩(142)与空气滤清器(132)的壳体(135)被拉平并连接,形成良好外观。利用为覆盖动力单元(23)的冷却空气吸入口(23a)而设置的进气口罩(140)覆盖空气滤清器(132)的进气口(133)。结果,即使在未受车体罩板保护的部位设置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133),也能同时解决灰尘的进入和进气声音的泄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925180B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510104845.X
申请日:2015-03-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17/04 , B62J17/00 , B62J17/02 , B62J17/06 , B62J23/00 , B62J35/00 , B62J2099/004 , B62K11/02 , B62K19/46 , B62K21/12 , B62K2202/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的前部结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设有高度上下能调整的挡风罩的摩托车中能将向挡风罩背侧供给的行驶风的风量设为稳定的技术。摩托车(10)包括挡风罩(55),配置在驾驶者的车辆前方的仪表面板(54),以及配置在该仪表面板(54)的车辆前方的遮阳板(56),遮阳板(56)通过配置在仪表面板(54)的上方,形成将行驶风取入到遮阳板(56)和仪表面板(54)之间的空气取入口(76),在遮阳板(56)的车辆后方,设有从空气取入口(76)延伸到挡风罩(55)的背面(55b)的导管(77),用该导管(77)将行驶风导向挡风罩(55)的背面(55b)。
-
公开(公告)号:CN101725442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910206880.7
申请日:2009-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M35/024 , F02M3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其在空气滤清器壳的脏侧具备划分出弯曲的流路的分隔件,扩大空气滤清器壳正前方的进气流路来有效地进行进气。通过分隔件(95)划分出进气口(78)侧的进气导入路(91)和空气滤清器元件(E)侧的右内部空间(93),分隔件(95)在其外周具有沿着平坦状的基准面(K)的短凸缘(95a),该短凸缘(95a)被结合、支承在空气滤清器壳上,并且该分隔件(95)被设置成相对于基准面(K)向进气导入路(91)侧突出来扩大右内部空间(93)。
-
公开(公告)号:CN100357586C
公开(公告)日:2007-12-26
申请号:CN200410045675.4
申请日:2004-04-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162 , B62K2202/00 , F02M35/02 , Y02A50/2352
Abstract: 提供一种小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即使在未受车体罩板保护的部位设置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也能同时解决灰尘的进入和进气声音的泄漏的问题。不使用专用托架,把进气口罩(140)架放安装在动力单元(23)和空气滤清器(132)上。并且,将进气口罩(140)的护罩(142)嵌入凹部(136),护罩(142)与空气滤清器(132)的壳体(135)被拉平并连接,形成良好外观。利用为覆盖动力单元(23)的冷却空气吸入口(23a)而设置的进气口罩(140)覆盖空气滤清器(132)的进气口(133)。结果,即使在未受车体罩板保护的部位设置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133),也能同时解决灰尘的进入和进气声音的泄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0347027C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410042234.9
申请日:2004-05-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1/12 , B62J1/28 , B62K19/46 , B62K2202/00
Abstract: 一种具有装载空间的摩托车,该装载空间用于稳固地装载行李。行李可以装载到后部装载空间上并通过将绳子紧固到扶手而固定行李。设置一也可作为乘员座椅的座椅靠背。当仅有一人骑乘时,行李可以装载到后部空间上并可以通过用绳子将行李直接或间接挂在钩子上而固定行李。由于当也可作为乘员座椅的座椅靠背基本水平放置时该钩子不可见,因此不会破坏外观质量。因此,摩托车可以稳固地装载行李和运送大量的行李。设置左、右滑动件,用于允许座椅从基本水平位置到抬起位置的自由纵向运动。
-
公开(公告)号:CN1326741C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410062351.1
申请日:2004-07-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7/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11/02
Abstract: 在相关的技术中具有这样一种摩托车,即,负载可放置在其前部,测量仪表单元的布置受到限制,并且用罩盖来覆盖头管也受到限制。从独立框架(18)延伸出的承载管(47)在其末端也具有闭合部分(47b)。测量仪表单元(61)紧位于闭合部分(47b)的后面。因此,测量仪表单元(61)可被容纳于在操纵柱罩板(27)前面和承载管(47)后面的有限空间中,并且能够消除负载与测量仪表单元(61)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改善车身前部的外观,并同时提高了车身前部处的承载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