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7580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0855931.X
申请日:2021-07-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即使在将脆弱部设定在弯折点的车辆前方位置的情况下,也在窄幅偏置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使弯折点的变形量增大。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角撑板(14),其与各前侧车架(12)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以及弯折点(22),其承受窄幅偏置碰撞载荷(F)而弯折,各前侧车架(12)包括:脆弱部(24),其设置在与弯折点(22)相比的车辆前方的外侧面;以及加强部件(32),其从车宽方向内侧对该脆弱部(24)进行加强,角撑板(14)具有设置在该角撑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脆弱部(24)相对的舌片(44)。
-
公开(公告)号:CN110884569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0852481.1
申请日:2019-09-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提高正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性能的设计自由度。车身前部构造(1)包括:侧车架(10),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主视观察时呈闭合截面;以及筒构件(20),其在所述侧车架(10)内,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主视观察时呈闭合截面,所述筒构件(20)与所述侧车架(10)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7139896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710118906.7
申请日:2017-03-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包括附接到隔板(15)的输入装置(21),所述隔板使车辆的动力单元室与乘客厢彼此分离,所述输入装置包括延伸到所述动力单元室中的部分。所述输入装置的延伸到所述动力单元室中的所述部分的自由端与保护构件(70)配接,所述保护构件限定与动力单元相对的倾斜表面(70a)且在车辆沿预定横向方向移动时向后倾斜,使得保护所述输入装置免受正面冲击。具体来讲,所述倾斜表面与所述动力单元(83)的拐角部分(83a)对齐。
-
公开(公告)号:CN11961153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11186559.3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可提高车体的刚性并抑制车体地板的高度。车辆底部结构包括地板面板,形成有车室;侧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地板横梁件,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且端部连接于所述侧梁,其中所述地板面板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端部,较所述地板面板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更下方,所述地板横梁件位于所述地板面板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且所述地板横梁件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外侧端部相互远离。
-
公开(公告)号:CN114475800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110855931.X
申请日:2021-07-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即使在将脆弱部设定在弯折点的车辆前方位置的情况下,也在窄幅偏置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使弯折点的变形量增大。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角撑板(14),其与各前侧车架(12)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以及弯折点(22),其承受窄幅偏置碰撞载荷(F)而弯折,各前侧车架(12)包括:脆弱部(24),其设置在与弯折点(22)相比的车辆前方的外侧面;以及加强部件(32),其从车宽方向内侧对该脆弱部(24)进行加强,角撑板(14)具有设置在该角撑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脆弱部(24)相对的舌片(44)。
-
公开(公告)号:CN10705447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610818490.5
申请日:2016-09-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石原启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柱内侧件不使用加强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结构,承受从上构件输入前支柱的冲击负载。在车身前部结构(10)中,右上构件(17)的后端部(17b)与右前支柱(16)的前部(16b)连接。右前支柱(16)具有:柱外侧件(36),其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和柱内侧件(37),其设置在柱外侧件(36)的车宽方向内侧。在柱内侧件(37)上形成有多个凸筋(64)。多个凸筋(64)向车身前后方向延出,据此,柱内侧件(37)的刚性被确保。
-
公开(公告)号:CN104349970A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380029601.9
申请日:2013-03-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 B60K13/04 , B60K15/07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5/063 , B60K13/04 , B60K2015/0634 , B60Y2306/01 , B62D25/025
Abstract: 一种车身构造(10),其具有: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地配设在能量容器(16)及右骨架部件(12)之间的排气管(18);和设在右骨架部件(12)的骨架侧壁(25)上的滑动部件(23)。在骨架侧壁(25)上,滑动部件(23)设在能量容器(16)与腔室(42)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位(27)上。该滑动部件(23)具有滑件倾斜部(64)。滑件倾斜部(64)以从下端(64b)向着上端(64a)而接近能量容器(16)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221023875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2817908.9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可避免副车架与减振器壳体之间存在组装误差,且可使动力单元有充裕的配置空间。一对减振器壳体,分别位于车辆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支撑来自悬吊减振器的负载;一对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减振器壳体的下方且将前后方向上的碰撞负载传递至底板部件;以及副车架,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下方且支撑动力单元及悬吊单元,所述一对减振器壳体、所述一对连接部及所述副车架一体成型,所述副车架从下方连接所述一对连接部。
-
公开(公告)号:CN221033734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2776030.9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石原启太
IPC: F16F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击吸收结构,具有良好的冲击吸收效果。冲击吸收结构包括:冲击吸收部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端及第二开口端,第一开口端是负载输入端,第二开口端是负载输出端,冲击吸收部件在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封闭截面具有至少四个顶点,冲击吸收部件的在正交方向上彼此面对的至少两表面分别具有脆弱部;第一加强件,横向连接于至少两表面之间,第一加强件从第二开口端往第一开口端延伸且第一加强件与第一开口端之间具有间距;以及第二加强件,沿着封闭截面设置而重叠于至少四个顶点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二加强件从第二开口端延伸至面对第一加强件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216185493U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22347441.7
申请日:2021-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能够确保结构强度并提升在车辆发生侧撞时的负载耐抗性。车体侧部结构包括:后侧框,设置在车体的侧部,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构成为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且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侧梁,设置在所述后侧框的前端,且包括对应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侧梁内板、以及对应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侧梁外板;第一补强件,设置在所述侧梁外板的上方;以及第二补强件,设置在所述侧梁内板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补强件配置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补强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固定在所述后侧框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