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槽隔离形成方法、半导体器件及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1978643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40490.3

    申请日:2024-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浅槽隔离形成方法、半导体器件及芯片,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浅槽隔离形成方法包括:提供一衬底,并在衬底的上表面依次形成缓冲层和具有刻蚀窗口的停止层;通过刻蚀窗口对缓冲层进行第一刻蚀处理,以在缓冲层形成缓冲沟槽;其中,缓冲沟槽的槽壁为内凹的弧状构型;对缓冲沟槽的槽底进行第二刻蚀处理,以在缓冲沟槽底部的衬底形成初始隔离沟槽;初始隔离沟槽与缓冲沟槽相接的槽口为圆滑的倒角构型;对初始隔离沟槽的槽底进行第三刻蚀处理,以加深初始隔离沟槽的深度,形成隔离沟槽;填充隔离沟槽,形成浅槽隔离。通过本发明,能在浅槽隔离的开口形成圆滑的倒角,提升半导体结构的性能稳定性,提高半导体的可靠性。

    基于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真随机数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19781733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772568.5

    申请日:2024-12-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真随机数发生器,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所述真随机数发生器包括: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MOS晶体管、比较器以及寄存器;MOS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连接电压源信号,MOS晶体管的源极接地,MOS晶体管的漏极与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寄存器的输入端。比较器的负输入端连接参考电平,该参考电平为MOS晶体管的漏极输出的电压信号的平均值。本发明的真随机数发生器,结合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自身的电信号随机特性以及MOS管的1/f噪声作为熵源信号,随机数生成速率高,面积小、能耗低,且与CMOS集成电路工艺兼容,易于在集成电路芯片中集成。

    非对称型混合多栅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1954585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404024.3

    申请日:2024-10-0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对称型混合多栅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芯片,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所述非对称型混合多栅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包括第一高压阱区,第一高压阱区中设有沿目标方向依次连接的漏极区、第一漂移区和第二漂移区,第二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漂移区的掺杂浓度;第二漂移区中的阱区中设有沿目标方向相间隔的第一源极区和第二源极区,第一源极区靠近第一漂移区一侧的阱区构成第一沟道区,第二源极区底部的阱区构成第二沟道区;第一栅极结构,覆盖第一沟道区;第二栅极结构,位于第一高压阱区内,且覆盖第二沟道区。本申请能够在提高器件的过电流能力的同时,维持了较小的器件面积,保证了器件集成度。

    隔离电容以及隔离电容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16931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610520.X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芯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隔离电容以及隔离电容的制备方法。所述隔离电容包括:设于基底上的下极板;设于所述下极板上的第一绝缘介质;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内的金属层,其中所述金属层的边缘为平滑曲面结构,以及所述平滑曲面结构与所述金属层的配合面为切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介质上的上极板,其中所述上极板与所述金属层经由金属通道相连。本发明至少部分解决隔离电容的上极板的金属末端尖角及侧边放电问题,同时将上极板的高电压、强电场引入到二氧化硅体内,避免不同介质层界面处(易击穿点)发生击穿导致器件失效的问题。

    隔离电容以及隔离电容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1693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609661.X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芯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隔离电容以及隔离电容的制备方法。所述隔离电容包括:设于下极板上的第一绝缘介质;设于第一绝缘介质上的绝缘介质夹层,其中绝缘介质夹层包括第二、第三绝缘介质,第二绝缘介质的上表面具有凸起结构;设于绝缘介质夹层内且位于凸起结构上的金属层,其中金属层的边缘为平滑曲面结构,平滑曲面结构的配合面为切面,以及金属层与其边缘的平滑曲面结构一体成型;以及设于绝缘介质夹层上的上极板,其中上极板与金属层经由金属通道相连。本发明至少部分解决隔离电容的上极板的金属末端尖角及侧边放电问题,同时将上极板的高电压、强电场引入到二氧化硅体内,避免不同介质层界面处发生击穿导致器件失效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