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裂船的组合式供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465651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594451.8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压裂船的组合式供电系统。本发明的用于压裂船的组合式供电系统,包括:钻井平台供电模块、压裂船自带发电模块、控制器和组合供电配电板;所述钻井平台供电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压裂船自带发电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组合供电配电板电性连接,所述组合供电配电板用于对所述钻井平台供电模块的电能与所述压裂船自带发电模块的电能进行重新分配后,向压裂船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本发明的用于压裂船的组合式供电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钻井平台供电模块,实现减少船舶发电机组装机数量、节省船舶初期投资、提高船舶作业经济性、有效减少碳排放等效果。

    船用输送砂结构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2520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263743.3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船用输送砂结构,其中,船体包括第一甲板、第二甲板、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于竖直方向,第一甲板位于第二甲板的上方,第一舱室设置于第一甲板上,第二舱室设置于第二甲板上,第二舱室的容积大于第一舱室的容积;斗式提升装置与船体固定,第二舱室的出料口位于其底部,第一舱室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斗式提升装置用于将物料自第二舱室搬运至第一舱室内;混砂橇设置于第一甲板上,混砂橇的进料端与第一舱室的出料端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在船体搭建与甲板一体的舱室,用于盛放物料,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且第二舱室位于相对较低的第二甲板,使其重心降低,以维持船体于海中行驶的稳定性。

    一种船舶驾驶室结构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50737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310314937.1

    申请日:2013-07-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驾驶室结构,设船体正前方为X向,与其水平垂直的方向为Y向,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驾驶室结构包括前端壁,后端壁,及对称的前侧端壁,两侧端壁,后侧端壁;前端壁呈向前凸起的圆弧状或多边形状,其两侧与对称的一对前侧端壁连接,所述前侧端壁呈直线状,并与Y向的夹角为22.5°;所述船舶驾驶室设有一对前驾控台座椅,其中心点的连线与所述船舶驾驶室的水平中轴线垂直相交,交点位于前侧端壁向内侧的延长线上;所述后端壁呈向后凸起的圆弧状或多边形状,其凸起的区域内设有至少1~2个后驾控台座椅;所述后侧端壁呈直线状,与Y向平行,并与后端壁连接;所述两侧端壁连接前侧端壁与后侧端壁,其两端的连线与X向平行。

    一种船舶驾驶室结构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50737A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310314937.1

    申请日:2013-07-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驾驶室结构,设船体正前方为X向,与其水平垂直的方向为Y向,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驾驶室结构包括前端壁,后端壁,及对称的前侧端壁,两侧端壁,后侧端壁;前端壁呈向前凸起的圆弧状或多边形状,其两侧与对称的一对前侧端壁连接,所述前侧端壁呈直线状,并与Y向的夹角为22.5°;所述船舶驾驶室设有一对前驾控台座椅,其中心点的连线与所述船舶驾驶室的水平中轴线垂直相交,交点位于前侧端壁向内侧的延长线上;所述后端壁呈向后凸起的圆弧状或多边形状,其凸起的区域内设有至少1~2个后驾控台座椅;所述后侧端壁呈直线状,与Y向平行,并与后端壁连接;所述两侧端壁连接前侧端壁与后侧端壁,其两端的连线与X向平行。

    海上危化品应急处置方法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29736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75008.3

    申请日:2024-1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危化品应急处置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以混合动力电力推进的船舶作为救助船,前往海上危化品泄露区域外的安全区域;在海上危化品泄露区域外的安全区域,将救助船的动力源切换为储能装置;关闭救助船上所有通风装置;打开救助船上的舱室正压保护系统和水幕保护系统;救助船进入海上危化品泄露区域进行救助作业;当救助船上的储能装置电力不足的时候,撤离海上危化品泄露区域;在海上危化品泄露区域外的安全区域,将救助船的动力源切换为燃料;当救助船上的储能装置充电完毕后,重复前述步骤,直至处置完毕。本发明能够使救助船在危化品范围内正常行驶与运行,且能够有效保护自身安全。

    应用于海上锚系拉力验证的船舶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4735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537465.0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海上锚系拉力验证的船舶,其包括主船体,主船体上设有能够为主船体提供从船尾朝船首方向的拉力的首部绞车系统和能够为主船体提供从船尾朝船首方向的推力的推进系统;首部绞车系统包括首部绞车,首部绞车固设于主船体的首部;主船体上还设有用于与待验证锚系连接的止链系统;止链系统包括带有张力显示的止链设备;止链设备固设于主船体的尾部。本发明使用更为方便,且投资成本较低,经济性更佳。

    具有运输功能的浮船坞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278194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337137.8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运输功能的浮船坞,其包括浮箱,浮箱的左舷和右舷均设有坞墙;浮箱的举升甲板和浮箱的设计吃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2米;坞墙包括首坞墙和尾坞墙;首坞墙和尾坞墙之间不直接连接,首坞墙的尾部和尾坞墙的首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船长的一半;浮箱内设有多个压载区;该多个压载区对称分布于船中线的两侧;船中线每侧的压载区均沿船中线方向并排分布;压载区包括2~3个压载水舱,每个压载区均连接有1个压载泵;压载区内的压载水舱沿浮箱宽度方向并排分布。本发明可以实现一船多用,适用于多种作业模式,在增加船舶使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和经济性。

    多功能油田增产作业支持船

    公开(公告)号:CN205589422U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20162558.4

    申请日:2016-03-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业的多功能油田增产作业支持船,属于船舶设计技术领域。一种多功能油田增产作业支持船,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作业平台的甲板,所述甲板下方设有胶液调配舱室,调配完成的胶液通过输送管路自下而上输送至甲板上存放胶液的各个液罐内;所述甲板上设有用于固定酸化、压裂设备的专用固定位置,所述酸化、压裂设备通过所述专用固定位置可拆卸的与甲板进行固定;所述酸化、压裂设备之间均留有人员安全逃生的专用通道;所述多功能油田增产作业支持船具有二级动力定位能力,用于船体在风、浪、流等外力作用下,保持船舶的位置不失位。

    一种月池封闭装置
    1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373062U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21242747.3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月池封闭装置,包括:气密性箱体,其顶面的形状大小与月池顶部开口相匹配、底面的形状大小与月池底部开口相匹配,具有气液出入口,可通过气液出入口调节气密性箱体内的气体和/或液体质量,气密性箱体可以通过月池顶部开口和/或底部开口脱离月池;限位结构,其设置于月池内侧壁并与气密性箱体的外侧壁相匹配,用于限制气密性箱体的移动。本申请通过与月池相匹配的气密性箱体及限位结构,能够同时封闭月池顶部开口与底部开口,提供完整的甲板作业面积并减少航行阻力,并且还能通过调节气密性箱体内的气体和/或液体质量,便于其进入和脱离月池,并为船舶提供浮力补偿。

    船用输送砂结构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884725U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22640074.9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船用输送砂结构,其中,船体包括第一甲板、第二甲板、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于竖直方向,第一甲板位于第二甲板的上方,第一舱室设置于第一甲板上,第二舱室设置于第二甲板上,第二舱室的容积大于第一舱室的容积;斗式提升装置与船体固定,第二舱室的出料口位于其底部,第一舱室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斗式提升装置用于将物料自第二舱室搬运至第一舱室内;混砂橇设置于第一甲板上,混砂橇的进料端与第一舱室的出料端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在船体搭建与甲板一体的舱室,用于盛放物料,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且第二舱室位于相对较低的第二甲板,使其重心降低,以维持船体于海中行驶的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