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流驱动型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357997C

    公开(公告)日:2007-12-26

    申请号:CN200410047670.5

    申请日:2004-05-28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电流驱动型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根据生成对应于低位数据的第一输出电流(Io1)的模拟电流源电路(100)、和依据对应的数据位进行或停止对应于高位数据位的第二及第三输出电流(Io2及Io3)的生成的两个模拟电流源电路(70)的输出电流之和,供给与4位的显示信号对应的全部灰度范围的显示电流。模拟电流源电路(100)具有利用第一输出电流(Io1)的控制范围内的一点,补偿由晶体管特性离散引起的输出电流离散的校正功能。由此,在备有电流驱动型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中,不使制造工艺增加太多,通过抑制电路面积,能高精度地生成灰度显示用的显示电流。

    薄膜半导体的制造方法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332426C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申请号:CN200480001244.6

    申请日:2004-08-17

    Abstract: 一种薄膜半导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为了在基板的表面上形成多晶硅膜,使具有可见光波长的第1脉冲激光在上述基板的表面上聚光成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大致为高斯形状的强度分布的细线形状,并以上述细线形状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照射的扫描照射工序;在一个位置上在一个方向进行了上述扫描照射工序之后,对完成了该扫描照射的区域中的与上述宽度方向平行的外缘的端部区域照射具有紫外波长的第2脉冲激光的外缘处理工序;以及再次进行上述扫描照射工序,以覆盖与被上述扫描照射工序覆盖的区域相邻、且与实施了上述外缘处理工序的上述端部区域的一部分重叠的区域的工序。

    薄膜半导体的制造方法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06029A

    公开(公告)日:2005-12-07

    申请号:CN200480001244.6

    申请日:2004-08-17

    Abstract: 一种薄膜半导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为了在基板(9)的表面上形成多晶硅膜,使具有可见光波长的第1脉冲激光(22)在上述基板的表面上聚光成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大致为高斯形状的强度分布的细线形状(33),并以上述细线形状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照射的扫描照射工序;在一个位置上在一个方向进行了上述扫描照射工序之后,对完成了该扫描照射的区域(36)中的与上述宽度方向平行的外缘的端部区域照射具有紫外波长的第2脉冲激光的外缘处理工序;以及再次进行上述扫描照射工序,以覆盖与被上述扫描照射工序覆盖的区域(36)相邻、且与实施了上述外缘处理工序的上述端部区域的一部分重叠的区域(39)的工序。

    太阳能电池串的故障诊断装置、具有该故障诊断装置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及太阳能电池串的故障诊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46743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080085815.8

    申请日:2020-07-29

    Abstract: 一种太阳能电池串的故障诊断装置(20),该太阳能电池串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该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太阳能发电部和导电性的框架,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被电气地串联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框架被电气地共通连接,该太阳能电池串的故障诊断装置(20)具有:电压供给部(25),其将直流电压施加于被串联连接的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测量部(22a),其对通过施加直流电压而产生的被串联连接的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正极或负极与框架之间的电位进行测量;以及故障判定部(36),其基于由测量部(22a)测定出的电位,对太阳能电池串内的产生了故障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位置进行判定。

    热电转换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04870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680081655.3

    申请日:2016-12-09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增大热接点与冷接点之间的温度差的热电转换模块。具备形成在内管(1)的第一主面上的多个热电转换元件(3)和形成在外管(2)的第二主面上的多个突起部(4)。热电转换元件包括配线(8)(冷接点)、在第二方向(B)上从第二主面隔开第一距离(L1)地形成的电极(7)(热接点)以及位于电极与配线之间的第一侧面(5E)及第二侧面(6E)。多个突起部包括在从第一方向(A)观察时在第三方向(C)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的第一突起部(41)和第二突起部(42)。第一侧面与第一突起部的顶部的最短距离(L2)及第二侧面与第二突起部的顶部的最短距离(L3)比第一距离(L1)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