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78728A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0880015902.5
申请日:2008-08-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15 , B60K1/02 , B60K6/22 , B60K6/26 , B60K6/36 , B60K6/365 , B60K6/448 , B60K6/543 , B60K2006/262 , B60L11/123 , B60L11/14 , B60L15/2054 , B60L2210/10 , B60L2210/30 , B60L2210/40 , B60L2220/42 , B60L2220/52 , B60L2240/421 , B60L2240/423 , B60W10/06 , B60W10/08 , B60W10/10 , B60W20/00 , B60W20/30 , B60W2510/081 , B60W2710/083 , H02K7/006 , H02K7/116 , H02K16/00 , H02K16/025 , H02K17/36 , H02K47/00 , H02K51/00 , Y02T10/6217 , Y02T10/6243 , Y02T10/6286 , Y02T10/641 , Y02T10/642 , Y02T10/645 , Y02T10/646 , Y02T10/7077 , Y02T10/7216 , Y02T10/7241 , Y02T10/7275
Abstract: 在第一及第二转子(28,78)与第三转子(18)之间产生转动差,该转动差致使感应电流在第一转子绕组(30)中流动。这会促使扭矩作用在第一转子(28)与第三转子(18)之间。由流经第二转子绕组(80)的感应电流所产生的旋转磁场与第二定子(66)相互作用,该第二定子又在第二定子绕组(70)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该感应电动势经由相位调节电路(43)供给至第一定子绕组(20),该第一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致使扭矩作用在第一定子(16)和第三转子(18)之间。由第二转子绕组(80)产生的旋转磁场以及在第二定子绕组(70)中流动的感应电流致使扭矩作用在第二定子(66)与第二转子(78)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5917140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480069789.4
申请日:2014-12-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IPC: F16H35/00 , F16H57/028 , F16D6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3/06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输装置,其能够与输入轴的旋转异步地传输驱动力。驱动力传输装置(10)包括第一旋转轴(12)、第二旋转轴(14)、弹性构件(18)和振动元件(20)。弹性构件(18)的一端在与第二旋转轴(14)的中心轴线隔开的位置处固定到第二旋转轴(14),而弹性构件(18)的另一端固定到振动元件(20)。振动元件(20)能够被放置在连接到第一旋转轴(12)的第一状态和从第一旋转轴(12)断开的第二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917140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480069789.4
申请日:2014-12-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IPC: F16H35/00 , F16H57/028 , F16D6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3/06 , F16H35/008 , F16D67/02 , F16H57/028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驱动力传输装置,其能够与输入轴的旋转异步地传输驱动力。驱动力传输装置(10)包括第一旋转轴(12)、第二旋转轴(14)、弹性构件(18)和振动元件(20)。弹性构件(18)的一端在与第二旋转轴(14)的中心轴线隔开的位置处固定到第二旋转轴(14),而弹性构件(18)的另一端固定到振动元件(20)。振动元件(20)能够被放置在连接到第一旋转轴(12)的第一状态和从第一旋转轴(12)断开的第二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中。
-
公开(公告)号:CN101778728B
公开(公告)日:2013-05-29
申请号:CN200880015902.5
申请日:2008-08-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15 , B60K1/02 , B60K6/22 , B60K6/26 , B60K6/36 , B60K6/365 , B60K6/448 , B60K6/543 , B60K2006/262 , B60L11/123 , B60L11/14 , B60L15/2054 , B60L2210/10 , B60L2210/30 , B60L2210/40 , B60L2220/42 , B60L2220/52 , B60L2240/421 , B60L2240/423 , B60W10/06 , B60W10/08 , B60W10/10 , B60W20/00 , B60W20/30 , B60W2510/081 , B60W2710/083 , H02K7/006 , H02K7/116 , H02K16/00 , H02K16/025 , H02K17/36 , H02K47/00 , H02K51/00 , Y02T10/6217 , Y02T10/6243 , Y02T10/6286 , Y02T10/641 , Y02T10/642 , Y02T10/645 , Y02T10/646 , Y02T10/7077 , Y02T10/7216 , Y02T10/7241 , Y02T10/7275
Abstract: 在第一及第二转子(28,78)与第三转子(18)之间产生转动差,该转动差致使感应电流在第一转子绕组(30)中流动。这会促使扭矩作用在第一转子(28)与第三转子(18)之间。由流经第二转子绕组(80)的感应电流所产生的旋转磁场与第二定子(66)相互作用,该第二定子又在第二定子绕组(70)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该感应电动势经由相位调节电路(43)供给至第一定子绕组(20),该第一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致使扭矩作用在第一定子(16)和第三转子(18)之间。由第二转子绕组(80)产生的旋转磁场以及在第二定子绕组(70)中流动的感应电流致使扭矩作用在第二定子(66)与第二转子(78)之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