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车门
    2.
    发明授权
    车门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93924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280064517.6

    申请日:2012-12-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02 E05B77/06 E05B85/16

    Abstract: 一种车门(10),使车身的车门开口部(2)开闭,具有:在内侧形成有中空部的车门主体(11);升降自如地保持在上述车门主体(11)的上部的车门玻璃(13);窗框部件(12),配置在上述车门主体(11)的中空部内且引导上述车门玻璃(13)的升降;设在上述车门主体(11)的车外侧面且能够进退地操作的车门外把手(14),该车门外把手具有由车门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闩锁机构(16),安装在上述车门主体(11)上且在车门关闭时与位于车身侧的卡定部件卡合;杆部件(17),能够连动地连结上述车门外把手(14)与上述闩锁机构(16);配重(28),设在上述车门外把手(14)上,且将在从车外侧施加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所作用的自身的惯性力作为闩锁维持方向上的载荷而向上述杆部件(17)传递。

    车身后部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64644A

    公开(公告)日:2016-11-02

    申请号:CN201610202158.6

    申请日:2016-03-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备用轮胎移动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辆(V)具备:左右一对后侧架(2、2);设置于一对后侧架(2、2)之间,具有凹部(31)的后地板(3);以倒伏状态设置于凹部(31)的备用轮胎(5);以及在车辆(V)被追尾时抑制备用轮胎(5)移动的抑制部件(1)。抑制部件(1)具有横梁(11)和抑制板(12)。抑制部件(1)在凹部(31)的前部(31b)设置于比备用轮胎(5)更靠向上方的位置,车宽方向的两端部(11d、11d)固定于一对后侧架(2、2)。抑制板(12)从横梁向凹部(31)内延伸,从前方及下方覆盖备用轮胎。抑制板的上端部(12d)固定于横梁(11)。抑制板的下端部(12c)固定于凹部(31)的底部(31a)。

    车门
    4.
    发明公开
    车门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93924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280064517.6

    申请日:2012-12-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02 E05B77/06 E05B85/16

    Abstract: 一种车门(10),使车身的车门开口部(2)开闭,具有:在内侧形成有中空部的车门主体(11);升降自如地保持在上述车门主体(11)的上部的车门玻璃(13);窗框部件(12),配置在上述车门主体(11)的中空部内且引导上述车门玻璃(13)的升降;设在上述车门主体(11)的车外侧面且能够进退地操作的车门外把手(14),该车门外把手具有由车门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闩锁机构(16),安装在上述车门主体(11)上且在车门关闭时与位于车身侧的卡定部件卡合;杆部件(17),能够连动地连结上述车门外把手(14)与上述闩锁机构(16);配重(28),设在上述车门外把手(14)上,且将在从车外侧施加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所作用的自身的惯性力作为闩锁维持方向上的载荷而向上述杆部件(17)传递。

    车身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尾门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09858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611114702.8

    申请日:2016-12-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107 B60J5/101 B62D29/001 E05B77/02 E05B7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尾门构造,即使树脂制的尾门受到冲击,也能够防止破损碎片向车内外飞散。本发明的尾门构造具有:尾门(10),其被设置成使车身(1)的开口部(2)自如地开闭;和锁定装置(21),其设在尾门(10)上,并在尾门(10)封闭开口部(2)的状态下与开口部(2)卡定。尾门(10)具有树脂制的内面板(30)、树脂制的外面板(40)、和设在内面板(30)与外面板(40)之间的金属制的膜面部件(50)。膜面部件(50)与锁定装置(21)固定。

    轻载荷吸收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10137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310262.9

    申请日:2012-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B60R2019/18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载荷吸收构造,在轻载荷施加于安装在外板上的装饰部件时,吸收(缓冲)所述轻载荷来抑制外板的变形。配置在尾门的下部侧的下装饰件(20)具有:沿外板(16)的车外表面(16a)延伸的表面部(22);设在外板(16)的车外表面(16a)与表面部(22)的车内表面之间的安装部(24),安装部(24)具有:沿着外板(16)的车外表面(16a)、并安装在外板(16)上的安装座(28);连结安装座(28)和表面部(22)的连结壁(30),在连结壁(30)上设有:从表面部(22)侧向安装座(28)侧延伸的第1狭缝(38);与第1狭缝(38)正交的第2狭缝(40)。

    车身后部构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20727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1010196446.8

    申请日:2010-06-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4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后部底板的下方通过备用轮胎托架收纳备用轮胎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0)具有框架部(72)和轮胎罩(73)。在轮胎罩(73)的外表面形成有埋入槽部(94)。在该埋入槽部(94)中埋设框架部(72)。框架部(72)的左右的前连结部(75a、75b)自由转动地连结在左右的前支承部(31)上。框架部(72)的后连结部(83)自由升降地连结在后支承部(33)上。通过后支承部(33)使后连结部(83)升降,由此,将备用轮胎(25)配置在轮胎收纳位置(P1)和轮胎拆装位置(P2)。

    尾门构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09858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611114702.8

    申请日:2016-12-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107 B60J5/101 B62D29/001 E05B77/02 E05B7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尾门构造,即使树脂制的尾门受到冲击,也能够防止破损碎片向车内外飞散。本发明的尾门构造具有:尾门(10),其被设置成使车身(1)的开口部(2)自如地开闭;和锁定装置(21),其设在尾门(10)上,并在尾门(10)封闭开口部(2)的状态下与开口部(2)卡定。尾门(10)具有树脂制的内面板(30)、树脂制的外面板(40)、和设在内面板(30)与外面板(40)之间的金属制的膜面部件(50)。膜面部件(50)与锁定装置(21)固定。

    车身后部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64644B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610202158.6

    申请日:2016-03-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备用轮胎移动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辆(V)具备:左右一对后侧架(2、2);设置于一对后侧架(2、2)之间,具有凹部(31)的后地板(3);以倒伏状态设置于凹部(31)的备用轮胎(5);以及在车辆(V)被追尾时抑制备用轮胎(5)移动的抑制部件(1)。抑制部件(1)具有横梁(11)和抑制板(12)。抑制部件(1)在凹部(31)的前部(31b)设置于比备用轮胎(5)更靠向上方的位置,车宽方向的两端部(11d、11d)固定于一对后侧架(2、2)。抑制板(12)从横梁向凹部(31)内延伸,从前方及下方覆盖备用轮胎。抑制板的上端部(12d)固定于横梁(11)。抑制板的下端部(12c)固定于凹部(31)的底部(31a)。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