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
    1.
    发明公开
    车身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06789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80983.4

    申请日:2023-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架、电池包结构以及第一密封环;车架包括镂空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一固定部。车架上镂空部的设置,减少了车架上材料的使用,降低了生产的成本。电池包结构的第二壳体和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的容置腔室。第二壳体与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而使得电池包结构固定在车架上。车架上设置有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环绕设置于镂空部外周,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壳体之间密封设置有第一密封环,从而保证在车架上设置镂空部时,保证电池包结构和车架之间的密封,有效的防止水通过镂空部进入车架内,实现了车架内的涉水防护,有效的避免水进入电池包结构和车架内,有效的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

    车身结构
    2.
    发明公开
    车身结构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723546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523067.4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架、电池包以及密封环;密封筋环绕镂空窗设置,密封筋向下压紧在密封环上,以使得密封环夹持并密封在密封筋和下壳体之间,并使得下壳体覆盖在镂空窗的下方,以密封车架和下壳体,从而保证在车架上设置镂空窗时,保证电池包和车架之间的密封。密封筋能够向下抵顶在密封环上,从而能够保证密封筋和密封环之间的密封,以保证电池包和车架之间的密封。密封圈和密封环在上下方向上错位设置,以能够方便同一电池适配不同的车架,和不同的电池包可兼容于同一车架,以便于电池包的密封、以及电池包在车架上的密封,有效的避免水进入电池包和车架内,有效的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

    一种汽车空调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1845275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10344149.4

    申请日:2019-04-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所述方法包括,空调控制器获取采暖指令后,判断车辆是否满足低温采暖条件,若是,则向变速箱控制器发送开启低温采暖模式信号;所述变速箱控制器接收所述开启低温采暖模式信号后,根据低温采暖换挡曲线确定所述变速箱的换挡点,所述低温采暖换挡曲线的换挡点高于正常工况换挡曲线的换挡点,以控制所述变速箱延迟换挡。该方法不增加整车硬件成本和重量,通过改变变速箱控制器的换挡曲线间接的调节了发动机的转速,从而达到动态提升发动水温的效果,解决了目前内燃机汽车提升空调采暖性能需要增加成本的问题。

    一种单向阀
    4.
    发明公开
    一种单向阀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90935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170215.8

    申请日:2021-0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向阀,包括:阀体、阀芯和弹性件,所述阀体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阀芯腔;所述阀芯通过一弹性件安装于所述阀芯腔内,且所述阀芯能够在所述阀芯腔内上下滑动,以使得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在封闭和连通两种状态中相互切换,所述阀芯内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朝向背离入口一端开口,所述弹性件的底端与所述阀芯相连,顶端连接于所述阀芯腔的顶部,所述阀芯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压力反馈通道;当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处于封闭及连通状态时,所述压力反馈通道与所述出口均连通。本发明在液压系统压力源为单泵和双泵时均适用,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有优良的空间布置效果和成本优势。

    一种机电耦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55874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1811456875.7

    申请日:2018-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电耦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油泵、第二油泵、控制器、冷却润滑油路、离合器控制油路和先导控制油路;冷却润滑油路包括通过若干管路和冷却器,冷却器的进油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第一油泵,冷却器的出油口分别通过管路与发电机、电动机和离合器连接;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分别与油箱连接;先导控制油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解耦换向阀和第一先导电磁阀,解耦换向阀通过第二管路与冷却器连接;离合器控制油路包括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一路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解耦换向阀,另一路通过第四管路连接离合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油泵、第二油泵和第一先导电磁阀连接。所述系统用于实现所述方法。本发明实现在车辆动力模式切换中保持机电耦合器控制系统良好的控制性能、效率和零部件成本。

    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754315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815719.6

    申请日:2023-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下壳体、动力电池及车辆,动力电池下壳体包括外框、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和液冷板,液冷板配置有至少两块,每块液冷板上均设有冷却通道,外框设置在液冷板的外侧,外框上设有与进水接头连通的分流通道,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进水端均与分流通道连通,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的出水端均与出水接头连通,使得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相互独立,冷却液通过分流通道分流至各块液冷板上的冷却通道中,大大缩短了冷却液流入每个安装区域的时间差,使得安装区域几乎同时冷却,冷却液也几乎同时流出,且不会出现分流通道的前端与尾端之间的温差过大的问题,提高动力电池下壳体的冷却散热效果。

    车辆液压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5735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010490549.9

    申请日:2020-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液压控制系统及方法。该车辆液压控制系统与变速器控制器相连,包括机械泵、电子泵、高低压解耦阀、高压控制油路和低压冷却润滑油路;机械泵与高压控制油路连通;电子泵通过高低压解耦阀与高压控制油路或低压冷却润滑油路连通;高压控制油路包括主调压先导电磁阀和主调压机械阀;主调压先导电磁阀与变速器控制器相连,用于根据变速器控制器的指示调节主油压;主调压机械阀用于根据主调压先导电磁阀的控制,将与高压控制油路连通的电子泵和/或机械泵输出的流量导向至低压冷却润滑油路。该系统可有效提高车辆液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离合器控制的稳定性,提升换挡品质。

    虚拟交通场景的建立方法、系统、装置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63413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11340236.5

    申请日:2023-10-1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虚拟交通场景的建立方法、系统、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该虚拟交通场景的建立方法包括:获取预设时长内车辆对行驶道路进行采集得到的路采数据,其中,所述路采数据包括所述行驶道路上的交通元素的运动数据;根据所述路采数据,获得所述行驶道路上的交通元素对应的运动规律以及交通元素的特征数据,所述特征数据包括形状、尺寸、颜色或者材质;基于具有运动规律以及特征数据的路采数据,回灌获得虚拟交通场景。本方法在利用路采数据回灌为虚拟交通场景直接需要获取路采数据的运动规律以及特征数据,以使回灌得到的虚拟交通场景更加贴近真实的交通场景。

    车辆及车身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07367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1523083.3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及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包括车架、电池包以及密封环;电池包的下壳体和下壳体围合形成密封的容置腔室,而使得电池包自身密封。车架上设置有密封筋,密封筋环绕镂空窗设置,下壳体上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筋向下压紧在密封环上,以使得密封环夹持并密封在密封筋和下壳体之间,并使得下壳体覆盖在镂空窗的下方,以密封车架和下壳体,从而保证在车架上设置镂空窗时,保证电池包和车架之间的密封,有效的防止水通过镂空窗进入车架内,实现了车架内的涉水防护。通过电池包自身的密封以及电池包和车架之间的密封,以保证电池包、以及电池包和车架之间的密封,有效的避免水进入电池包和车架内,有效的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

    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15224403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833612.3

    申请日:2022-07-15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半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组,半固体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外壳,电池外壳具有底壁和侧壁,侧壁环绕所述底壁设置,并与所述底壁形成容纳腔,所述侧壁包括对立设置的弧形壁以及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弧形壁的平面壁;顶盖,所述顶盖封盖在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且所述顶盖分别与所述弧形壁和所述平面壁相贴合;极芯,所述极芯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极芯靠近所述弧形壁的部分与所述弧形壁相平行。本方案通过弧形壁与极芯靠近弧形壁的部分相平行,缩小极芯与弧形壁的距离,以使得极芯边缘的应力均匀的释放,提高电极材料以及极芯表面材料的粘结性,提高半固态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