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对称式抗斜压折纸管碰撞吸能盒

    公开(公告)号:CN11955093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801148.5

    申请日:2024-1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对称式抗斜压折纸管碰撞吸能盒,属于碰撞吸能盒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碰撞吸能盒初始的碰撞载荷大且能量吸收效率低的问题;其包括至少一个吸能盒主体,吸能盒主体包括壁体,壁体上沿围绕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吸能单元,每个吸能单元均包括构造相同的第一多边形折纸单元和第二多边形折纸单元,相邻的第一多边形折纸单元和第二多边形折纸单元分别呈正向和倒向交替设置,且位于吸能盒主体对角线上的两个第一多边形折纸单元均旋转对称设置。本发明通过对角线错位设计使得与压头接触的顶端角提供支撑作用,使顶端角的两个侧面共同承担载荷向内凹陷,从而按预设的吸能效率高的完全钻石变形模式发生变形,提供了抗斜压能力。

    一种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5957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887302.5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所述前防撞梁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防撞梁以及设置于两个所述侧边防撞梁之间的中间防撞梁,且每一所述侧边防撞梁与异型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异型吸能盒用于与前纵梁结构固定连接;其中,从所述异型吸能盒的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所述异型吸能盒的截面面积逐渐变小,所述异型吸能盒的第一端面是与所述侧边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端面,所述异型吸能盒的第二端面是与所述前纵梁结构固定连接的端面。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三段式结构设计,各段可采用不同尺寸进行灵活组合,达到模块化设计效果,降低车辆开发成本。

    一种集成激励器的后保险杠装置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942851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63463.6

    申请日:2024-11-20

    Inventor: 胡甘澍 周菲 陈莹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激励器的后保险杠装置及汽车。集成激励器的后保险杠装置,其包括:保险杠支架,其用于安装于车辆上;保险杠主体,其安装于所述保险杠支架上,且所述保险杠主体部分与所述保险杠支架间隙设置以在两者间形成腔体,所述保险杠主体上包裹有保险杠蒙皮;声音激励器,其安装于所述保险杠支架与所述保险杠主体之间的腔体内,所述声音激励器表面包裹有保温层。本申请通过将声音激励器布置于保险杠和其安装支架之间,声音激励器安装在保险杠内侧不破坏整车造型特征,并利用保险杠蒙皮作为介质振动传声。进一步地,在声音激励器表面设置保温层,降低低温环境对声音品质的影响。

    车身构造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489467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210643942.6

    申请日:2022-06-08

    Inventor: 原田淳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不会导致重量增加、制造成本升高、针对拉伸载荷具有充分的接合强度。车身构造(S1、S1a、S2、S3、S4)具备被夹持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BB)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车架之间的延伸件(EX),延伸件(EX)上设有:固定板(10),其由板状部件构成,面向车辆前后方向并固定于侧车架的突端;压溃体(20),其配置在固定板(10)上;以及连结带(30),其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将固定板(1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保险杠横梁(BB)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连并连续为一体。

    车身模块化构建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6208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510650.0

    申请日:2024-1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模块化构建方法,涉及车身技术领域,其中,车身模块化构建方法首选根据好多种车型之间通用的部分构建好前防撞梁、机舱、前板体、后板体和后防撞梁,在组装所需的车型时,根据所要组装的车型的不同,构建好待组装车型对应的专用吸能盒、第一专用连接件、第二专用连接件和专用前封窗总成,并将上述零件相拼接,能够完成待组装的车型的组装工作,通过将防撞梁、机舱、前板体、后板体和后防撞梁设为通用件,能够减少对防撞梁、机舱、前板体、后板体和后防撞梁的验证工作,减少了对零件的验证的数次,缩短了验证所需的周期,减少了车身开发所需的时间。

    车辆行人主被动安全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872881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310999049.1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行人主被动安全协同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数据以及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况数据;目标数据包括行人的运动数据、行人的位置数据、车辆的运动数据以及车辆的位置数据;车辆中安装有至少一个被动安全设备;针对任一工况,根据目标数据以及工况对应的工况数据,确定在工况下行人的碰撞损伤值;在各工况对应的碰撞损伤值中,确定目标碰撞损伤值,并确定目标碰撞损伤值对应的第一工况;根据目标碰撞损伤值,在各被动安全设备中,确定待开启设备;控制车辆处于第一工况,并开启待开启设备。采用本方法能够减少被动安全设备被错误打开的情况。

    利用金属屑填充汽车吸能盒的绿色环保填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58577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279306.5

    申请日:2024-09-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金属屑填充汽车吸能盒的绿色环保填充方法。本发明将预处理后的金属屑进行压力塑形并填充至吸能盒内,能够显著提升吸能盒的力学性能。其中,对金属屑进行预处理,有利于实现金属屑的回收再利用,同时,预处理过程中去除金属屑上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物腐蚀吸能盒。另外,根据吸能盒尺寸对预处理后的金属屑进行压力塑形,便于将金属屑填充至吸能盒中,保证塑形后的金属屑与吸能盒充分接触,有利于提升吸能盒的性能。并根据压力大小控制金属屑塑形的孔隙率,进一步提升吸能盒的性能。本发明采用金属屑对吸能盒进行填充,一方面实现了金属屑的回收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生产制作过程中不会污染环境。

    车辆的前端模块框架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1824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311570168.1

    申请日:2023-11-22

    Abstract: 车辆的前端模块框架包括下部构件,该下部构件设置在车辆的前部下部部分处并且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具体地,下部构件的相对两端连接至车辆的前部子框架的前端。前端模块框架还包括:前部缓冲梁,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连接至下部构件;以及上部构件,布置在车辆的前部上部部分处。前部缓冲梁的相对两端连接至前部侧部构件的前端,并且上部构件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高度方向上连接至前部缓冲梁。上部构件的相对两端朝向车辆弯曲并且连接至防护板构件。

    前副车架和车辆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5018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212427.8

    申请日:2024-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前副车架包括:两个车架纵梁,两个车架纵梁沿车辆横向间隔开分布;前部横梁和中部横梁,前部横梁和中部横梁均连接于两个车架纵梁之间,且前部横梁和中部横梁沿车辆纵向间隔开分布;其中,每个车架纵梁均设置为从后往前相对于车辆纵向倾斜延伸,且两个车架纵梁构造为从后往前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前部横梁的延伸长度与中部横梁的延伸长度的比例为1.4~1.7。本发明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将两个车架纵梁均设置为从后往前相对于车辆纵向倾斜延伸,可对车辆偏置碰撞时的冲击力进行吸收与分散,且使前部横梁的延伸长度与中部横梁的延伸长度的比例为1.4~1.7,可提升车架纵梁工作的可靠性,对车身结构和乘客安全进行保护。

    车辆的保险杠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5635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1910111626.2

    申请日:2019-02-12

    Inventor: 和田芳雄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辆的保险杠装置。冲击吸收体(11)通过将内侧部件(12)的上凸缘部(12A)以及外侧部件(13)的上凸缘部(13A)接合而形成为闭合剖面,上凸缘部(12A)以及上凸缘部(13A)在彼此接合的状态下形成为波状。上凸缘部(12A)具有:作为接合面的外侧凸缘部(12A1)和内侧凸缘部(12A3);以及作为非接合面的朝内倾斜凸缘部(12A2)和朝外倾斜凸缘部(12A4)。上凸缘部(13A)具有:作为接合面的外侧凸缘部(13A1)和内侧凸缘部(13A3);以及作为非接合面的朝内倾斜凸缘部(13A2)和朝外倾斜凸缘部(13A4)。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