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条及其组装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71877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110190741.7

    申请日:2011-0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10/24 B60J10/30 B60J10/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挡风条及其组装结构,所述挡风条在组装后也能维持中空密封部的形状。挡风条(50)包括:组装部(51),该组装部(51)组装在设于汽车的门窗框(2)的外周部位(2A)外周侧的车外侧卡定部(5X)与车内侧卡定部(5Y)之间;以及中空密封部(52)和外唇部(53),该中空密封部(52)及外唇部(53)分别与上述组装部(51)的车内侧及车外侧一体成型,并与车身覆板(3)的门(1)开口缘的车内侧及车外侧弹性接触,所述组装部(51)与所述中空密封部(52)通过一根柱部(54)连结,该柱部(54)具有弯曲的部位(54a)。

    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29471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098592.X

    申请日:2015-03-06

    Abstract: 一种检测异物存在的能力优良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安装在滑门(1)上,通过隔着空间部(53)而设在中空部(52)中的导电部(54、55)相接触来检测异物的存在,中空部的外周面为截面呈大致马蹄形状的外壳(52a),外壳的两端部(52b、52c)隔开间隔而与安装基部(11)相连结,导电部包括有在安装基部(11)侧设置的凸状的中空下部导电部(55)和在前端侧设置的凹状的中空上部导电部(54),空间部(53)的形状被配置成,截面呈大致倒“V”字形状且截面呈大致相同宽度,“V”字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安装基部(11)侧且”V”字形状的两端部(53a、53b)与外壳(52a)的内面分别相接而设。

    挡风条及其组装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71877A

    公开(公告)日:2012-03-14

    申请号:CN201110190741.7

    申请日:2011-0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10/24 B60J10/30 B60J10/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挡风条及其组装结构,所述挡风条在组装后也能维持中空密封部的形状。挡风条(50)包括:组装部(51),该组装部(51)组装在设于汽车的门窗框(2)的外周部位(2A)外周侧的车外侧卡定部(5X)与车内侧卡定部(5Y)之间;以及中空密封部(52)和外唇部(53),该中空密封部(52)及外唇部(53)分别与上述组装部(51)的车内侧及车外侧一体成型,并与车身覆板(3)的门(1)开口缘的车内侧及车外侧弹性接触,所述组装部(51)与所述中空密封部(52)通过一根柱部(54)连结,该柱部(54)具有弯曲的部位(54a)。

    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929471B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510098592.X

    申请日:2015-03-06

    Abstract: 一种检测异物存在的能力优良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安装在滑门(1)上,通过隔着空间部(53)而设在中空部(52)中的导电部(54、55)相接触来检测异物的存在,中空部的外周面为截面呈大致马蹄形状的外壳(52a),外壳的两端部(52b、52c)隔开间隔而与安装基部(11)相连结,导电部包括有在安装基部(11)侧设置的凸状的中空下部导电部(55)和在前端侧设置的凹状的中空上部导电部(54),空间部(53)的形状被配置成,截面呈大致倒“V”字形状且截面呈大致相同宽度,“V”字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安装基部(11)侧且”V”字形状的两端部(53a、53b)与外壳(52a)的内面分别相接而设。

    汽车用车门的密封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373207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310133117.2

    申请日:2013-04-17

    Abstract: 一种汽车用车门的密封结构,利用设于在左右方向上开闭的侧车门和在上下方向上开闭的车顶门之间的挡风雨条来使两个车门间的密封性稳定。安装于侧车门(21)的挡风雨条(30)的中空密封部(32)和车顶门(23)最初接触的接触部位(P)处的切线(M)设定为将在接触部位(P)处交叉的侧车门(21)的进入轨迹(X)和车顶门(23)的进入轨迹(Y)所形成的、锐角侧的角度(θ2)分为大致1/2的直线,在侧车门(21)先关闭、车顶门(23)后关闭时,车顶门(23)的侧端部处的车内侧面及车外侧面分别与中空密封部(32)及密封唇部(33)直接抵接,在相反地使车顶门(23)先关闭、侧车门(21)后关闭时,中空密封部(32)及密封唇部(33)分别与车顶门(23)的侧端部处的车内侧面及车外侧面直接抵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