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泡挤出模具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11726B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申请号:CN202111536915.0

    申请日:2021-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泡挤出模具,模具主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体和下模体,上模体和下模体通过多根第一螺栓紧固连接;上模体的接触面上和下模体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呈楔形阶梯状的配合面,上模体能够沿着配合面从下模体的一端向另一端滑动;模口挤出组件安装在出料口上;模口挤出组件包括沿物料流出方向依次设置的混合板、分流板、密封铜圈、起泡板和前盖板;混合板、分流板、密封铜圈和起泡板依次叠放后,通过前盖板压紧在出料口上,前盖板上开设有与出料口对应的通孔;前盖板通过多根第二螺栓与上模体的端面和下模体的端面固定连接;模具锁紧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模具主体两侧设置的锁紧单元。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破碎助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729460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111039916.4

    申请日:2021-0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破碎助食装置,包括食物破碎机构、取食机构和加热机构;其中,取食机构包括安装盒、固定安装在安装盒内的注食管和同轴连接在注食管内的推料组件,推料组件固定安装在安装盒内;食物破碎机构包括用于装载食物的装载盒和安装在装载盒上的食物破碎组件,装载盒底部与注食管中部连通,装载盒与安装盒固定连接;加热机构包括加热管和设置在加热管内的加热组件,加热管同轴连接在注食管的出料端上。本装置的食物破碎机构、取食机构和加热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维修和清洗简单快捷,适用的食物范围较广。

    一种辅助流食进食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89770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010676596.2

    申请日:2020-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流食进食装置,包括杯身和杯盖,杯身内设置有双向注食机构;杯盖上开设有第一进食孔,第一进食孔内设置有向杯盖内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杯身包括壳体和用于存放流食的内腔,壳体和内腔的顶部密封设置,内腔底部开设有第二进食孔,第二进食孔上通过向内腔内单向流通的第二单向阀连接有进食管,进食管从壳体穿出;双向注食机构包括内腔磁体模块、驱动模块以及出口管路模块;其中内腔磁体模块滑动密封设置在内腔内;驱动模块设置在壳体与内腔之间,通过磁力带动内腔磁体模块沿内腔往复运动;出口管路模块分别与内腔的底部和顶部连通,当内腔磁体模块沿内腔往复运动时,流食从内腔的底部或顶部通过出口管路模块匀速流出。

    一种废旧饮料瓶分选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770064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071212.5

    申请日:2021-09-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饮料瓶分选设备,包括分梳视觉识别装置和吸盘阵列辊分选装置。废旧饮料瓶分选设备用于对扁平处理后的饮料瓶按照颜色进行分选处理,饮料瓶在分梳视觉识别装置中会整齐的排为多列,各列并行进行颜色识别后通过吸盘阵列辊分选装置进行分选,相比于传统的单通道识别分选效率更高。相比于现有在水平方向上将不同颜色的饮料瓶吹向不同通道进行分选的方式,本发明的方式不仅极大提高了分选效率,还减少了设备所占空间,更符合企业回收生产需求。

    一种辅助流食进食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89770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676596.2

    申请日:2020-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流食进食装置,包括杯身和杯盖,杯身内设置有双向注食机构;杯盖上开设有第一进食孔,第一进食孔内设置有向杯盖内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杯身包括壳体和用于存放流食的内腔,壳体和内腔的顶部密封设置,内腔底部开设有第二进食孔,第二进食孔上通过向内腔内单向流通的第二单向阀连接有进食管,进食管从壳体穿出;双向注食机构包括内腔磁体模块、驱动模块以及出口管路模块;其中内腔磁体模块滑动密封设置在内腔内;驱动模块设置在壳体与内腔之间,通过磁力带动内腔磁体模块沿内腔往复运动;出口管路模块分别与内腔的底部和顶部连通,当内腔磁体模块沿内腔往复运动时,流食从内腔的底部或顶部通过出口管路模块匀速流出。

    一种辅助进食装置用挤压破碎杆

    公开(公告)号:CN113693947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110957009.1

    申请日:2021-08-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辅助进食装置用挤压破碎杆,转动安装在辅助进食装置上的联通孔内,挤压破碎杆沿轴向依次分为连接段、第一传送段、第一剪切段、第二剪切段、第二传送段、固液混合段和支撑段;其中,第一传送段和第二传送段结构相同,均为单螺旋蜗杆结构;第一剪切段也为单螺旋蜗结构,第一剪切段的导程小于第一传送段的导程,第一剪切段的螺棱高度小于第一传送段的螺棱高度;第二剪切段为在圆柱周面上等距地开设若干沿轴向贯穿的纵向沟槽后形成的柱状体,第二剪切段的轴径与联通孔内径一致;固液混合段设置有多个沿轴向间隔分布的矩形齿。通过对挤压破碎杆结构及布局方式进行设计,增强破碎效果,提高挤出效率,减少浪费现象。

    一种柔性抓取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434470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102579.7

    申请日:2022-0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抓取装置,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柔性抓取机构,柔性抓取机构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内部抓取组件和外部辅助组件;其中,内部抓取组件包括内气囊,内气囊内部盛满有阻塞颗粒,内气囊的一端密封连接在支架上;支架上连接有与内气囊内部连通的第一气管,第一气管位于内气囊内部的一端上设置有过滤板;外部辅助组件包括外气囊,外气囊套设在内气囊上,外气囊与内气囊紧密贴合,外气囊的一端密封连接在支架上;支架上连接有与外气囊内部连通的第二气管;内气囊远离支架的一端从外气囊内伸出。采用本发明的柔性抓取装置能够跳过分析和试抓这两个需要复杂传感以及控制的阶段,减少对技术的要求和机器人的操控负担。

    一种发泡挤出模具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11726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536915.0

    申请日:2021-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泡挤出模具,模具主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体和下模体,上模体和下模体通过多根第一螺栓紧固连接;上模体的接触面上和下模体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呈楔形阶梯状的配合面,上模体能够沿着配合面从下模体的一端向另一端滑动;模口挤出组件安装在出料口上;模口挤出组件包括沿物料流出方向依次设置的混合板、分流板、密封铜圈、起泡板和前盖板;混合板、分流板、密封铜圈和起泡板依次叠放后,通过前盖板压紧在出料口上,前盖板上开设有与出料口对应的通孔;前盖板通过多根第二螺栓与上模体的端面和下模体的端面固定连接;模具锁紧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模具主体两侧设置的锁紧单元。

    一种辅助进食装置用挤压破碎杆

    公开(公告)号:CN113693947A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10957009.1

    申请日:2021-08-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辅助进食装置用挤压破碎杆,转动安装在辅助进食装置上的联通孔内,挤压破碎杆沿轴向依次分为连接段、第一传送段、第一剪切段、第二剪切段、第二传送段、固液混合段和支撑段;其中,第一传送段和第二传送段结构相同,均为单螺旋蜗杆结构;第一剪切段也为单螺旋蜗结构,第一剪切段的导程小于第一传送段的导程,第一剪切段的螺棱高度小于第一传送段的螺棱高度;第二剪切段为在圆柱周面上等距地开设若干沿轴向贯穿的纵向沟槽后形成的柱状体,第二剪切段的轴径与联通孔内径一致;固液混合段设置有多个沿轴向间隔分布的矩形齿。通过对挤压破碎杆结构及布局方式进行设计,增强破碎效果,提高挤出效率,减少浪费现象。

    一种用于指状夹持器的触觉传感模块及指状夹持器

    公开(公告)号:CN11622283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223935.5

    申请日:2023-0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指状夹持器的触觉传感模块及指状夹持器,触觉传感模块,包括:柔性供电模块、柔性数据传输模块以及呈片状的压敏材料,所述压敏材料位于所述柔性供电模块和柔性数据传输模块之间设置;所述柔性供电模块包括依次黏合的保护层、供电电路层和支撑层,所述供电电路层上具有多条相互独立设置的供电电极,所述供电电极的末段与所述压敏材料的一侧表面相贴合;所述柔性数据传输模块包括依次黏合的隔离层、数据传输电路层和连接层,所述数据传输电路层上具有多条相互独立设置的数据传输电极,所述数据传输电极的末段与所述压敏材料的另一侧表面相贴合;所述隔离层的另一侧表面与所述支撑层黏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