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6229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735259.6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
IPC: F02B69/04 , F02B19/10 , F02M61/14 , F02M21/02 , F02F1/24 , F02D41/00 , F02D41/30 , F02D41/32 , F02D41/38 , F02F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双燃料发动机,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主燃烧室,其由活塞、缸套和缸盖围合而成,活塞设置于缸套内,缸盖设置于缸套顶部;涡流室,其位于缸盖内且与主燃烧室连通;柴油喷射器,其设置于缸盖内且与主燃烧室连通;氨喷射器,其设置于缸盖内且与涡流室连通;涡流室镶块,其设置于缸盖内并与缸盖形成涡流室,涡流室镶块具有连通主燃烧室和涡流室的涡流室通道;进气阀和排气阀,其设置于缸盖上并与主燃烧室连通,用于完成发动机换气;电控单元,控制柴油喷射器的喷射压力和喷射正时和控制氨喷射器的喷射压力和喷射正时;活塞的顶部具有凹坑。本发明能够提高氨喷射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能够使氨燃烧完全并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949429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740994.0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10 , G06F30/27 , G06N20/20 , G06N20/00 , G06F119/02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离心式空压机不可逆损失预测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燃料电池离心式空压机综合性能测试平台采集性能数据,建立并验证多物理场耦合CFD仿真模型;定义不可逆损失类型及相关结构参数,构建集成化的CFD仿真框架,通过正交试验生成参数组合表并进行仿真计算;提出RL‑GHEM方法,优化基模型权重和组合策略,动态切换线性与非线性组合方式,构建不同工况下的不可逆损失预测模型。本申请提出基于强化学习引导的混合集成模型,通过奖励机制动态优化模型组合策略,优选表现最优的基模型,提升预测的精度、稳定性与鲁棒性,实现对空压机不可逆损失的精准预测,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多变工况下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575954B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210324728.4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摇臂机构,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摇臂体、第二摇臂体、摇臂轴和锁紧组件;锁紧组件包括锁销和锁销弹簧;摇臂轴上设置控制油道,用于控制锁销弹簧的压缩状态;两摇臂体通过各自的安装孔可转动的设置于摇臂轴上;锁销弹簧设置在弹簧孔内;弹簧孔通过排空孔与外界相连通;锁销安装在第一锁销孔或者第二锁销孔内:当两摇臂体切换限位面接触时,其相对位置为可切换位置,两锁销孔对齐并且形成锁紧通道,锁销可在锁紧通道内移动;当两摇臂体切换限位面不接触时,其相对位置为不可切换位置,两锁销孔不对齐并且无法形成锁紧通道,锁销只能完全处于对应的锁销孔内。通过本发明的设置提供了一种可变的摇臂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14688524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641158.9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凸台的波浪型预膜式气体辅助雾化喷嘴,应用于工业燃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锥形钝体、唇口、旋流器;唇口与锥形钝体构成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用于将气体与液体进行混合;锥形钝体的气液混合物的接触面为波浪型结构,波峰数量≥1,每一个波浪段均是由直线和曲线圆滑过渡构成;锥形钝体的气液混合物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凸台。通过本技术方案使从旋流叶片流入并延展成膜的燃油,旋流作用、雾化气剪切作用、以及带凸台的波浪型钝体外表面不断进行脉动摩擦的作用,极大的增加了油膜表面的紊流度,使其快速失稳破碎喷出,在低进油压力下也能达到较高的雾化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682408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642436.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5B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部旋流交叉孔双气助喷射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腔体设置在本体第一端面上,第一腔体为设置在本体轴线上的盲孔,第二腔体套设于第一腔体外围,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同轴设置,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侧壁通过第一通道连通,第三通道设于本体的第二端面上,第三通道与第一腔体的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三通道通过第二通道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分别通入流体,进而能够强化喷射器的喷孔内部湍流扰动,获得更好的混合和喷射特性,同时高扰动喷射器增强溶液雾化效果,在相同喷射压力下喷雾粒径减小25%以上,流体蒸发、雾化及混合效率提升5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4682407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642089.3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射流式旋流槽交叉孔喷射器,涉及喷射器技术领域,包括设置于喷射器内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套设于第二腔体内,且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腔体通过第一通道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腔体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为螺旋槽结构。通过本发明的设置,提供了一种含有交叉孔喷射器用于加强流体破碎雾化混合效果的喷射器。
-
公开(公告)号:CN114682401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638171.9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5B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部旋流交叉孔喷射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腔体设置在本体第一端面上,第一腔体为设置在本体轴线上的盲孔,第二腔体套设于第一腔体外围,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同轴设置,且第二腔体的底端为盲端,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第一通道连通,第二通道设于本体的第二端面上,且第二通道与第一腔体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分别通入两种流体,进而能够强化喷射器的喷孔内部湍流扰动,获得更好的混合和喷射特性,同时高扰动喷射器增强溶液雾化效果,在相同喷射压力下喷雾粒径减小25%以上,流体蒸发、雾化及混合效率提升5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0821654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1810935863.6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重整气的双燃料火花塞式四冲程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属于内燃机燃烧领域。在缸盖上设置缸内直喷第一燃料喷嘴和/或在进气道上设置进气道第一燃料喷嘴,在缸盖上设置缸内直喷第二燃料喷嘴和/或在进气道上设置进气道第二燃料喷嘴;在缸盖上设置火花塞;在缸盖上和/或在进气道上设置重整气喷嘴。在缸盖和进气道上同时装有主燃料喷嘴的状态下,低负荷时,使用缸盖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提高热效率;中负荷时,进气道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降低NOx的生成;高负荷时,主燃料的进气道喷嘴和缸盖喷嘴都供给燃料,控制爆震。实现所有工况范围内的高效清洁燃烧。
-
公开(公告)号:CN108825372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810678416.7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F02B75/04
Abstract: 一种低速机可变燃烧室容积机构,属于船用低速机技术领域。这种可变燃烧室容积机构的活塞销与活塞组件及十字头连接,连杆销与连杆小头连接。调节摇臂的旋转中心与活塞销的轴心同心,调节摇臂与连杆销周向固定,调节摇臂的旋转中心与连杆销的轴心不同心。调节阀至少具有四个阀口,压力源通过单向阀与第一阀口相连。该可变燃烧室容积机构通过控制调节阀,实现了低速机燃烧室容积灵活可变;机构设置在往复移动件上,降低了低速机振动对燃烧室容积可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调节阀、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组成的调节系统来驱动第一柱塞组件、第二柱塞组件,在调节燃烧室容积时响应快速,并且驱动该机构的能耗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654729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811538827.2
申请日:2018-12-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段式气体加热装置,属于燃料喷雾和燃烧可视化实验装置的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通过螺母和螺栓紧固在一起的两端的两个进出口盖和中间的若干个中间盖,进出口盖与中间盖之间或两个中间盖之间设有加热段;加热段包括套装有肋片加热芯的流动钢套,用A陶瓷衬套,B陶瓷衬套和C陶瓷衬套固定;肋片加热芯中套装有硅碳棒。该装置可以大幅减少气体加热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实现快速加热;可有效避免定容燃烧弹内温度不均及壁面过高的问题,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将硅碳棒嵌于肋片加热芯中,使用肋片对空气进行加热,硅碳棒不与被加热气体直接接触,这样既增大了换热面积,更延长了硅碳棒的使用寿命;可根据需要增减加热段的数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