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06880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180023991.X

    申请日:2011-06-10

    Abstract: 公开了其中具有嵌入应力源元件的半导体结构。公开的结构包括位于半导体衬底(12)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一个FET栅极叠层(18)。至少一个FET栅极叠层包括源极和漏极扩展区域(28),其位于半导体衬底中在至少一个栅极叠层的足印处。在源极和漏极扩展区域(28)之间并在下方的至少一个FET栅极叠层(18)之下还存在器件沟道(40)。该结构还包括嵌入应力源元件(33),位于至少一个FET栅极叠层的相对侧上并且在半导体衬底中。每个嵌入应力源元件都包括,从底部到顶部,具有不同于半导体衬底的晶格常数并且在器件沟道中施加应变的第一外延掺杂半导体材料的第一层(35)、位于第一层的顶上的第二外延掺杂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层(36)以及位于第二层的上表面的掺杂剂的Δ单层。该结构还包括直接位于Δ单层(37)的上表面上的金属半导体合金接触(45)。

    薄BOX金属背栅极薄SOI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04387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180014121.6

    申请日:2011-03-08

    Abstract: 使用具有厚度小于20nm的硅层的绝缘体上硅(SOI)结构来形成极薄绝缘体上硅(ETSOI)半导体器件。使用薄钨背栅101而制造ETSOI器件,该薄钨背栅101被薄氮化物层100、102包封以防止金属氧化,所述钨背栅103的特征在于其低电阻率。该结构还包括具有栅极叠层131、132、133的至少一个FET,所述栅极叠层由高K金属栅极132和叠置在高K金属栅极132上的钨区域133形成,所述栅极叠层的覆盖区利用所述薄SOI层100作为沟道。由此形成的SOI结构控制由薄SOI厚度和其中的掺杂剂所造成的Vt变化。与薄BOX结合的所述ETSOI高K金属背栅完全耗尽器件提供了优良的短沟道控制,并显著降低了漏极诱发偏置和亚阈值摆动。本结构支持具有钨膜的晶片在热处理期间(尤其在STI和接触形成期间)的稳定度的证据。

    薄BOX金属背栅极薄SOI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02804387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180014121.6

    申请日:2011-03-08

    Abstract: 使用具有厚度小于20nm的硅层的绝缘体上硅(SOI)结构来形成极薄绝缘体上硅(ETSOI)半导体器件。使用薄钨背栅101而制造ETSOI器件,该薄钨背栅101被薄氮化物层100、102包封以防止金属氧化,所述钨背栅103的特征在于其低电阻率。该结构还包括具有栅极叠层131、132、133的至少一个FET,所述栅极叠层由高K金属栅极132和叠置在高K金属栅极132上的钨区域133形成,所述栅极叠层的覆盖区利用所述薄SOI层100作为沟道。由此形成的SOI结构控制由薄SOI厚度和其中的掺杂剂所造成的Vt变化。与薄BOX结合的所述ETSOI高K金属背栅完全耗尽器件提供了优良的短沟道控制,并显著降低了漏极诱发偏置和亚阈值摆动。本结构支持具有钨膜的晶片在热处理期间(尤其在STI和接触形成期间)的稳定度的证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