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栅型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55321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1910050925.X

    申请日:2014-02-04

    Abstract: 提供一种绝缘栅型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在主面是设置了大于0°的偏离角的{0001}面4H型的碳化硅基板1上的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2a)、在漂移层(2a)的表层侧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1基区(3)、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4)、沟槽(5)、在沟槽侧壁处的栅极绝缘膜(6)、与沟槽(5)的底部相接地设置在漂移层(2a)内的第2导电类型的保护扩散层(13)、以及为了将保护扩散层(13)与第1基区(3)连接而与沟槽侧壁的多个面中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地设置了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2基区(14),第2基区(14)相接的沟槽侧壁面是对与 方向平行的面朝向 方向附加大于0°的沟槽偏离角而得到的面。

    半导体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78160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580052278.6

    申请日:2015-09-07

    Abstract: MOSFET的源极区域(12)包括与源电极(41)连接的源极接触区域(12a)、与阱区域(20)的沟道区域邻接的源极伸展区域(12b)、以及在源极伸展区域(12b)与源极接触区域(12a)之间配设了的源极电阻控制区域(15)。源极电阻控制区域(15)包括杂质浓度比源极接触区域(12a)或者源极伸展区域(12b)低的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15a)、和形成于阱区域(20)与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15a)之间且杂质浓度比低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15a)高的高浓度源极电阻控制区域(15b)。

    绝缘栅型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55321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910050925.X

    申请日:2014-02-04

    Abstract: 提供一种绝缘栅型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在主面是设置了大于0°的偏离角的{0001}面4H型的碳化硅基板1上的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2a)、在漂移层(2a)的表层侧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1基区(3)、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4)、沟槽(5)、在沟槽侧壁处的栅极绝缘膜(6)、与沟槽(5)的底部相接地设置在漂移层(2a)内的第2导电类型的保护扩散层(13)、以及为了将保护扩散层(13)与第1基区(3)连接而与沟槽侧壁的多个面中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地设置了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2基区(14),第2基区(14)相接的沟槽侧壁面是对与 方向平行的面朝向 方向附加大于0°的沟槽偏离角而得到的面。

    碳化硅半导体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292676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580085013.6

    申请日:2015-12-07

    Abstract: 在碳化硅单晶基板(1)上,设置有具有第1杂质浓度的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2)、第2导电类型的体区域(5)以及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3)。栅极绝缘膜(9)覆盖沟槽(7),该沟槽在第1单元区域(CL1)以及第2单元区域(CL2)中贯通源极区域(3)以及体区域(5)而到达漂移层(2)。栅电极(10)内置于沟槽(7)内。第1导电类型的高浓度层(6)在第1单元区域(CL1)中设置于漂移层(2)与体区域(5)之间,具有比第1杂质浓度高的第2杂质浓度。电流抑制层(14)在第2单元区域(CL2)中设置于漂移层(2)与体区域(5)之间,具有第1导电类型,具有比第1杂质浓度高且比第2杂质浓度低的第3杂质浓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