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31091B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580078411.5

    申请日:2015-1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第1导电型的漂移层(2)包含碳化硅。第2导电型的主体区域(5)设置在漂移层(2)上。第1导电型的源极区域(3)设置在主体区域(5)上。源极电极(11)连接于源极区域(3)。栅极绝缘膜(9)设置在贯通主体区域(5)和源极区域(3)的沟槽(6)的侧面上和底面上。栅极电极(10)隔着栅极绝缘膜(9)设置在沟槽(6)内。第2导电型的沟槽底面保护层(15)在漂移层(2)内设置在沟槽(6)的底面的下方,电连接于源极电极(11)。沟槽底面保护层(15)具有:高浓度保护层(8);和设置在高浓度保护层(8)的下方、杂质浓度比高浓度保护层(8)低的第1低浓度保护层(7)。

    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电力转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162073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911059877.7

    申请日:2019-11-01

    Abstract: 涉及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电力转换装置。提供能够对由碳化硅晶体的堆叠缺陷引起的装置性能的劣化进行抑制的半导体装置。漂移层(21)具有第1导电型。阱区域(22)具有第2导电型。源极区域(23)设置于阱区域(22)之上,具有第1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4)与阱区域(22)接触,阱接触区域(24)具有第2导电型,具有比阱区域(22)的第2面处的杂质浓度高的第2面处的杂质浓度。栅极电极(42)设置于栅极绝缘膜(41)之上。肖特基电极(51)与漂移层(21)接触。源极欧姆电极(52)与源极区域(23)接触。电阻体(53)与阱接触区域(24)接触,电阻体(53)具有比源极欧姆电极(52)高的每单位面积的电阻。

    电力用半导体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683530A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680031243.9

    申请日:2016-05-16

    Abstract: 保护扩散区域(11)具有:第一保护扩散区域(11A),配置于最接近终端区域(200)的位置;以及第二保护扩散区域(11B),与第一保护扩散区域(11A)隔着第一间隔(SP1)配置。作为终端扩散区域(12)与第一保护扩散区域(11A)之间的距离的第二间隔(SP2)大于第一间隔(SP1)。第一导电类型的电流扩散层(30)具有:第一电流扩散层(31),位于第一保护扩散区域(11A)与第二保护扩散区域(11B)之间且具有比漂移层(2)的杂质浓度高的杂质浓度;以及第二电流扩散层(32V),位于第一保护扩散区域(11A)与终端扩散区域(12)之间。第二电流扩散层(32V)包括具有比电流扩散层(31)的杂质浓度低的杂质浓度的区域。

    半导体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78159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580051622.X

    申请日:2015-09-0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外部沟槽的沟槽栅极型的半导体装置中提高外部沟槽开口端的角部处的绝缘膜的可靠性。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栅极沟槽(6),达至单元区域(30)内的n型的漂移层(3)的内部;外部沟槽(6a),形成在单元区域的外侧;栅极电极(8),隔着栅极绝缘膜(7)而形成在栅极沟槽(6)的内部;栅极布线(20),隔着绝缘膜(22)而形成在外部沟槽(6a)的内部;以及栅极布线引出部(14),以覆盖外部沟槽(6a)的单元区域侧的开口端的角部的方式隔着绝缘膜(22)而形成,电连接栅极电极(8)和栅极布线,在与角部相接的漂移层的表面层形成的第2杂质区域是p型,第2杂质区域是阱区域的一部分。

    半导体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796955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580052617.0

    申请日:2015-09-16

    Abstract: 特征在于具备:第2导电类型的基极区域(3),形成在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2a)上;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域(4),位于基极区域(3)内;沟槽(5),贯通基极区域(3)和源极区域(4),在俯视时划分单元区域(14);第2导电类型的保护扩散层(7),配设于沟槽(5)的底部;栅极电极(8),隔着栅极绝缘膜(6)埋入到沟槽(5)内;源极电极(10),与源极区域(4)电连接;以及保护接触区域(15),配设于3个以上的单元区域(14)的位置,连接保护扩散层(7)和源极电极(10),保护接触区域(15)被配设成使以处于最近的距离的3个保护接触区域(15)的中心为顶点的三角形(18)成为锐角三角形。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54779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1911292896.4

    申请日:2019-12-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提供用于在具有电压感测构造的半导体装置中对寄生晶体管的动作进行抑制的技术。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层(2)、第一杂质区域(3A)、第二杂质区域(3B)、第一半导体区域(4A)、第二半导体区域(4B)、第一电极(6)、第二电极(S1)、第三电极(S2),第二杂质区域至少在第二半导体区域的下方具有低寿命区域(1000),该低寿命区域(1000)是具有比第二杂质区域的表层的缺陷密度高的缺陷密度的区域或扩散了重金属的区域。

    碳化硅半导体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292680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680068913.4

    申请日:2016-09-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抑制由晶面导致的通态电流的不均以及阈值电压的不均的碳化硅半导体装置。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包括碳化硅漂移层(2)、主体区域(5)、源极区域(3)、多条沟槽(7)、栅极绝缘膜(9)、栅电极(10)、源电极(11)、漏电极(12)和耗尽抑制层(6),所述碳化硅漂移层(2)形成在具有偏角的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的上表面。耗尽抑制层俯视时位于被多条沟槽夹着的位置,在碳化硅半导体衬底的带有偏角的方向上,耗尽抑制层和与耗尽抑制层相邻的一个沟槽之间的距离,不同于耗尽抑制层和与耗尽抑制层相邻的另一个沟槽之间的距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