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跟踪随预紧的精密液压抓卡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3769898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51818.6

    申请日:2014-0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B11/00 B23Q3/00 B23Q2703/04 B25B11/02

    Abstract: 基于跟踪随预紧的精密液压抓卡机构属于工夹器具,在筒身的上、下端面上分别固装上、下板,楔形块固装在上板上,活塞总成插装在楔形块中心孔内,且位于筒身的密闭腔室内,在活塞总成的活塞部位外圆表面上配装密封圈,叠簧套装在活塞总成上,其上、下端面分别与上板和活塞总成接触配合,在筒身上设置排气孔,筒身下腔室经管道与油箱固接,液压泵接入管道内,弹性铰链块套装在楔形块外部上,通过预紧螺钉将转接板安装在活塞总成上端部上,转接板与弹性铰链块固接,调整旋钮配装在转接板上,限位螺钉和限位柱插装在转接板上,并与楔形块螺纹连接;本装置结构简单,作业质量好,可靠性高,适应能力强。

    基于气-液阻尼耦合作用的空气弹簧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330782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010564362.5

    申请日:2010-11-30

    Abstract: 基于气-液阻尼耦合作用的空气弹簧隔振器属于超精密测量及加工领域。所述隔振器的多层筒形阻尼片配装在内筒底部,径向通孔设置在多层筒形阻尼片上端,外筒内侧底部与内筒底部之间注入阻尼油,齿轮齿条传动的节流孔面积调节装置配装在外筒内壁上的节流孔下方。利用空气节流阻尼和节流孔面积调节装置,合理调节节流孔总面积的大小,在垂直方向存在强振和冲击载荷时能提供最佳大小的阻尼;利用液体粘滞阻尼和多层筒形阻尼片相对于外筒的往复运动,为隔振器提供阻尼,通过选用不同粘度的阻尼油获得不同的粘滞阻尼,在垂直方向存在强振、微振和冲击载荷时能提供最佳大小的阻尼。

    基于滑块调节的气-固阻尼耦合作用的空气弹簧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146976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010564306.1

    申请日:2010-11-30

    Abstract: 基于滑块调节的气-固阻尼耦合作用的空气弹簧隔振器属于超精密测量及加工领域。所述隔振器的呈圆周排列的条形阻尼片配装在内筒底部,呈径向均布的滑块组配装在外筒内侧底部上端面上,蜗轮蜗杆装置配装在外筒内侧底部下端面上,凸轮传动的节流孔面积调节装置配装在外筒内壁上的节流孔下方。利用空气节流阻尼和节流孔面积调节装置,合理调节节流孔总面积的大小,在垂直方向存在强振和冲击载荷时提供最佳大小的阻尼;利用库伦阻尼和条形阻尼片相对于外筒的往复运动,为隔振器提供阻尼,通过调节径向滑块的位置来改变库伦阻尼的大小,在垂直方向存在强振、微振和冲击载荷时提供最佳大小的阻尼。

    基于球头连杆的气浮式正倒摆串联机构的空气弹簧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2072275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64328.8

    申请日:2010-11-30

    Abstract: 基于球头连杆的气浮式正倒摆串联机构的空气弹簧隔振器属于超精密测量及加工领域。所述隔振器在外筒内部配装内筒,空气弹簧气囊套装在内筒上端外部,支撑杆穿过环形盖板配置在内筒腔内,斜拉钢丝绳的上、下端分别与环形盖板和支撑杆下端固接,构成单摆机构,上、下球座分别配装在支撑杆下端和空气弹簧上端面上,球头连杆上、下端分别安装在上球座内和下球座内,构成倒摆机构,单摆机构和倒摆机构构成正倒摆串联机构。用空气弹簧作为倒摆弹簧,通过连续调节其内部压力来改变其刚度,可实现正倒摆串联机构总刚度的实时调节,以满足不同工况的要求;将正倒摆串联机构引入空气弹簧隔振器既提高了隔振器综合隔振性能又克服了其他类型隔振器的诸多缺点。

    基于外扶式气/气两相复合的立式直线基准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03629B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810137531.X

    申请日:2008-11-14

    Abstract: 基于外扶式气/气两相复合的立式直线基准方法与装置属于精密仪器与测量技术领域;是在气浮导套的外部相邻两侧面处沿X向和Y向分别构建与主工作气膜支承方向相反的两个辅助气膜,并与主工作气膜共同作用于导向气浮板两侧;导向气浮板工作面与内侧主气浮导轨和外侧辅助导轨工作面分别形成正向和负向工作气膜,两气膜工作压力分别为P内和P外,且P内>P外;导向气浮板在双向工作气膜的复合作用下工作;其装置是在气浮导套的外部设有辅助导轨A和辅助导轨B,且在气浮导套上还设有同时面向主气浮导轨、辅助导轨A和辅助导轨B的节流结构;本发明建立了一种刚度高、抗扰动能力强、工作稳定性好等优势兼顾的立式直线基准。

    一种立式直线基准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590389C

    公开(公告)日:2010-02-17

    申请号:CN200810137529.2

    申请日:2008-11-14

    Abstract: 一种立式直线基准方法与装置属于精密仪器与测量技术领域;在全封闭立式气浮导轨的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引入固体相,与可动部件保持同步运动,以软摩擦形式单侧或双侧作用于固定部件对应的气浮工作表面上,接触压力为F2,可动部件处于开式或闭式支承状态;在气膜支承力F1大于接触压力F2条件下,对F1、F2进行参数优化并将气膜支承力和接触压力进行对应的调整;其装置中固体相配装在气膜内部或外部;本发明在保留气浮导轨原始精度的前提下,显著增强了气浮导轨的支承刚度和抗干扰能力,提高了运动稳定性和定位稳定性。

    一种立式直线基准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403627A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810137529.2

    申请日:2008-11-14

    Abstract: 一种立式直线基准方法与装置属于精密仪器与测量技术领域;在全封闭立式气浮导轨的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引入固体相,与可动部件保持同步运动,以软摩擦形式单侧或双侧作用于固定部件对应的气浮工作表面上,接触压力为F2,可动部件处于开式或闭式支承状态;在气膜支承力F1大于接触压力F2条件下,对F1、F2进行参数优化并将气膜支承力和接触压力进行对应的调整;其装置中固体相配装在气膜内部或外部;本发明在保留气浮导轨原始精度的前提下,显著增强了气浮导轨的支承刚度和抗干扰能力,提高了运动稳定性和定位稳定性。

    带有万向均载机构的调整垫铁

    公开(公告)号:CN100439787C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510009628.9

    申请日:2005-01-18

    Abstract: 一种“带有万向均载机构的调整垫铁”,由上斜铁、中间双面斜铁、下斜铁、均载机构和调整螺杆组成,均载机构有外环、内环两部分。调整螺杆带动中间双面斜铁移动,通过万向均载机构传递力矩,带动上下斜铁产生相对于中间斜铁的滑动,来实现调整方向上的高度调节。调倾过程中,能保证垂直定位螺母与上、下斜铁之间同时接触,使螺杆只承受垂直方向的推、拉力,消除其弯距偏载,极大的提高了调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是值得推广的机床设备安装水平调整机构。

    基于差动电磁作动器的空气弹簧超低频隔振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067433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610150810.0

    申请日:2006-09-26

    Abstract: 基于差动电磁作动器的空气弹簧超低频隔振方法与装置,本发明属于超低频隔振领域,空气弹簧隔振基础因空气弹簧横、纵向刚度相互耦合导致横、纵向超低频隔振性能无法兼顾。本发明产品包括:供气系统(1)、高度控制系统(2)、一组空气弹簧(3)、基体(4)、既为系统提供负刚度,又为系统提供可控阻尼力的电磁作动器(5)、速度传感器(6)、力传感器(7)、位移传感器(8)、功率放大器(9)、模/数转换器(10)、数/模转换器(11)、控制器(12)。本发明利用分别固定与基体和地面上的差动布置电磁铁与衔铁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系统提供负刚度和可控主动阻尼力,用于横、纵向超低频隔振性能要求高的场合。

    超精密回转轴与激光直写机直写光轴空间对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329766C

    公开(公告)日:2007-08-01

    申请号:CN200510076827.1

    申请日:2005-06-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精密回转轴与激光直写机直写光轴空间对准方法,该方法利用极坐标直写机系统的差动像散离焦检测装置、调焦伺服系统、精密定位机构以及位相光栅,实现回转轴与直写光轴的对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把测量范围划分成精确测量区和定位测量区,并使定位测量区的分辨率极限值小于精确测量区的范围;借助差动像散离焦检测装置的检焦功能,使光斑处于准焦状态;产生光斑离焦产生轴对准偏离量测量信号;根据对准偏离量测量信号,使直写光轴进入所述定位测量区;测量对准偏离量,借助直写机系统精密定位机构的精密定位功能使光轴移动到所述精确测量区;再次测量对准偏离量,并借助直写机系统精密定位机构的精密定位功能实现最终对准。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