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9971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079006.8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将在底板部(13)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包(20)与下边梁(12)连结的侧框架(50);以及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支承蓄电池(27)的蓄电池框架(38)。侧框架(50)中的与壳体底部(41)接合的第一接合凸缘(55)以蓄电池框架(38)中的与壳体底部(41)接合的第二接合凸缘(7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于上侧的方式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571974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011371516.9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支承结构,在面板上配置电池的电池搭载结构中,抑制面板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的复合变形而引起的电池的机械耐久性的降低。电池支承结构具有:大致矩形的面板(66),其固定在车体(12)的地板面板(34)的下侧,载置电池(62);梁(86),其固定于面板方支承电池(62);以及上部横梁(92),其固定于面板(62),在电池(62)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电池(62)固定在上部横梁(92)与梁(96)之间。(66),在电池(62)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从下
-
公开(公告)号:CN116353322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11670456.X
申请日:2022-12-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安井健
IPC: B60K1/04 , B60K11/0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蓄电池和蓄电池的温度调节机构的损伤的移动体。车辆(1)具备地板(2)以及配置在该地板(2)的下方的蓄电池组(60)。蓄电池组(60)具备:蓄电池(BAT);蓄电池壳体(62);蓄电池盖(63),其覆盖蓄电池壳体(62)的开口部(62b);以及温度调节机构(40),其设置于蓄电池盖(63)。在蓄电池(BAT)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T1)或者在设置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的下方的底护板(21)与蓄电池壳体(62)的底面(62a)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T2)。
-
公开(公告)号:CN111435720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1911111481.2
申请日:2019-11-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 , H01M50/244 , H01M50/204 , H01M50/249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伴随着重量增加的情况下提高耐火性能的电池封装体。电池封装体(1)在金属制的底面板(2)内收容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集合体(3)和与电池单元集合体(3)的下表面(3a)接触地配置的冷却板(4),并且底面板(2)的上表面(2a)与冷却板(4)的下表面(4b)分开,其中,底面板(2)具有形成为朝向冷却板(4)局部地凸出的形状的上突部(24),上突部(24)具有如下的高度,即,上突部(24)因从外部输入热量时的底面板(2)的热膨胀而伸展并向冷却板(4)变形,由此能够与冷却板(4)的下表面(4b)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495468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119760.9
申请日:2022-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减轻蓄电池壳体的损伤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具备:蓄电池壳体(81),其配置于车身(10)的地板(23)的下方,且收纳蓄电池(85);以及壳体搭载框架(103),其将在蓄电池壳体的车宽方向侧方设置的下边梁(31)与蓄电池壳体连结,且支承蓄电池壳体。壳体搭载框架(103)具备:下部框架(161),其跨下边梁(31)和蓄电池壳体而设置;以及上部框架(162),其从下部框架(161)立起,且支承蓄电池壳体,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与蓄电池壳体并列配置。壳体搭载框架(103)具有设置于下部框架(161)中的位于上部框架(162)的下方的部位且比与该部位不同的其他部位脆弱的脆弱部(164)。
-
公开(公告)号:CN114851822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046200.5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L50/60 , B60L50/64 ,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形成为比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另外,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118)。
-
公开(公告)号:CN11015518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1910109743.5
申请日:2019-02-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在该车身结构中,包括一对侧梁(2)和经由相应的支架(56)连结到侧梁的电池壳(51),每个侧梁均包括:外板(21);内板(22),该内板和外板共同限定封闭的截面结构;第一加强件(25),该第一加强件在外板和内板之间限定的空间中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连结到外板和内板的下边缘的下边缘;以及第二加强件(26),该第二加强件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面向内侧方向的开放侧的通道构件,该第二加强件具有附接到第一加强件的外侧的上边缘和下边缘。
-
公开(公告)号:CN108602533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780008199.4
申请日:2017-0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前部构造(10)在一对前侧车架(21)的前固定托架(45)及后固定托架(46)上固定有副车架(13)。在副车架(13)的车身前方配置有动力单元(15),动力单元(15)支承于一对前侧车架(21)。在副车架(13)上形成有倾斜面(66),倾斜面(66)朝向车身后方以上升坡度倾斜。动力单元(15)的后部(32a)与该倾斜面(66)相对。
-
公开(公告)号:CN110730718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880038227.1
申请日:2018-08-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同时满足轻量化和耐火性这两个要求的层叠体、车载用电池收容体、车载用电池收容体的制造方法。层叠体(5)至少具有由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构成的第一层(51)和由不燃性或阻燃性的无纺布构成的第二层(52),其中,第一层(51)和第二层(52)是第一层(51)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熔融而与第二层(52)结合并一体化而成的一体成形件。对于车载用电池收容体(1)而言,收容车载用电池(3)的收容体(2、4)的至少一部分由层叠体(5)构成,将第一层(51)和第二层(52)这样的至少两层层叠,然后,对它们同时进行一体成形,使第一层(51)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熔融而与第二层(52)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10155181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110247.1
申请日:2019-02-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除了共同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23)的外板(21)和内板(22)之外,车身结构的每个侧梁还均包括:第一加强件(25),该第一加强件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插设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并且其下边缘连结到外板和内板的下边缘;第二加强件(26),该第二加强件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面向内侧方向的开放侧的通道构件,第二加强件具有附接到第一加强件的外侧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以及第三加强件(27),该第三加强件在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以具有连结到第一加强件的外侧边缘和连结到内板的内侧边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