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83131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511932.3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陡峭裸岩区水上钻孔浮式自稳定平台及其安装方法,钻孔浮式自稳定平台包括平台结构、锚定结构和定位结构,所述平台结构用于钻孔设备的承载,所述锚定结构用于平台结构的平面定位及移动,所述定位结构用于将平台结构与岩石岸坡的固定连接,所述平台结构包括船体和钻孔平台挑檐,所述钻孔平台挑檐固定设置在船体侧面,所述锚定结构包括外八字锚和内八字锚,所述外八字锚设置在船体远离岩石坡岸的一侧。本发明可保证船体位于一个稳定的平面位置上,船体在滑槽的约束下,可沿着定位桩上的滑道上下移动,有效适应水位的涨落。
-
公开(公告)号:CN110029645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318978.5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一种船舶通过船闸同步移泊的运行调度方法,包括:获取过闸船舶调度计划进行待过闸船舶预排档,同时进闸船舶停泊在虚拟闸室同一排;n#闸首闸门开到位后,发进闸信号,执行船舶同步进闸流程;所有船舶移泊至n-1#闸室,系缆完毕,关n#闸首闸门,执行n-1#闸室充水动作,n-1#闸室充水至与n-2#闸室齐平;充水齐平后,n-1#闸首闸门开到位,发进闸信号,执行船舶同步移泊流程;所有船舶移泊至n-2#闸室,系缆完毕后,重复之前步骤,直至船舶上行到达1#闸室;1#闸首闸门开启到位后,发出闸信号,执行船舶同步出闸流程;后排船舶船尾驶离1#闸首闸门运行区域,关1#闸首闸门,所有船舶在虚拟闸室解队驶离后,上行过闸流程结束。本发明方法大大减少船闸运行人员工作强度,提高船闸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36688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311366354.3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河枢纽河段船舶会遇预测及预警方法,包括:历史航线数据提取、过滤和融合处理:历史轨迹挖掘:利用步骤1融合处理后的数据,得到历史的航线集合;轨迹匹配:获取船舶实时动态数据以及航道运行相关数据,从历史的航线集合中找出一条与当前实时船舶轨迹最匹配的航线轨迹;推算出船舶未来一段时间的航行轨迹;轨迹预测优化:缓存预测的航行轨迹,采用迭代式算法不断优化后续航点的预计抵达时间;会遇识别:基于预测轨迹进行空间分割,当分割区域会遇到其他船的预测轨迹时,预估会遇的区域、船舶和对应时间,并进行会遇和警告提示;视频监控与多源数据相结合,关键区域预警更可靠,提高了内河枢纽船舶航行安全性和航道通航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84834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731024.X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卡尔曼滤波和PDA算法的多源船舶定位数据融合方法,包括:求解船舶定位数据的马氏距离,对同一船舶位置点的定位数据进行筛选;建立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构建卡尔曼滤波迭代方程,得到当前时刻估计#imgabs0#和本次状态估计的不确定性#imgabs1#的计算式;将概率数据关联算法与卡尔曼滤波方法结合,对当前时刻估计#imgabs2#和本次状态估计的不确定性#imgabs3#的计算式进行修改调整;得到关联概率的计算式;若当前时刻定位系统得到的位置点与相应的船舶轨迹的关联性满足关联要求,则该位置点与已有船舶轨迹进行融合。本发明实现了对北斗定位数据、AIS定位数据、GPS定位数据、VTS定位数据等多种定位数据的融合,提升了船舶定位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68951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573597.4
申请日:2023-11-21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Inventor: 王士健 , 侯国佼 , 王东 , 陈学文 , 李雯 , 汪慧勇 , 肖圣魁 , 姜东参 , 扶湘典 , 高子健 , 史明 , 孙荣 , 王立彦 , 胡树华 , 周世豪 , 李蒙 , 张竞宜
IPC: G06Q50/26 ,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长江干流过坝船舶分区域联动控制方法,包括:依据区域控制的重要性大小对长江进行水域划分;根据长江的通航能力,设置长江干流的船舶总容量;对各水域设置容量上限阈值;将每个水域分解成多个首尾相接的矩形区域,实时计算水域中的船舶数量和船舶分布;根据各水域的船舶数量,通过编制船舶区域联动预计划和过闸计划,调节船闸附近的水域的船舶数量,实现船舶分区域的联动控制。本发明根据船舶定位大数据实时计算判断船舶所在的水域以及在水域中的具体区域,得到长江各水域的船舶分布情况,统计得到各水域的船舶数量,便于实时掌握长江通航情况,对过坝船舶实现分区域联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05092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99213.3
申请日:2023-02-01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IPC: G06Q10/0639 , G06Q50/26 , G06Q5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上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水上通航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水上通航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3)总结分析水上通航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评价结果。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水上通航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水上通航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可以确切的定位综合服务区服务规范应用效果的所处等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供相关的建议。
-
公开(公告)号:CN110029645B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1910318978.5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一种船舶通过船闸同步移泊的运行调度方法,包括:获取过闸船舶调度计划进行待过闸船舶预排档,同时进闸船舶停泊在虚拟闸室同一排;n#闸首闸门开到位后,发进闸信号,执行船舶同步进闸流程;所有船舶移泊至n‑1#闸室,系缆完毕,关n#闸首闸门,执行n‑1#闸室充水动作,n‑1#闸室充水至与n‑2#闸室齐平;充水齐平后,n‑1#闸首闸门开到位,发进闸信号,执行船舶同步移泊流程;所有船舶移泊至n‑2#闸室,系缆完毕后,重复之前步骤,直至船舶上行到达1#闸室;1#闸首闸门开启到位后,发出闸信号,执行船舶同步出闸流程;后排船舶船尾驶离1#闸首闸门运行区域,关1#闸首闸门,所有船舶在虚拟闸室解队驶离后,上行过闸流程结束。本发明方法大大减少船闸运行人员工作强度,提高船闸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04199253U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20680427.6
申请日:2014-11-14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IPC: E02B7/44
Abstract: 一种用于人字闸门背拉杆调整的自动加力装置,该装置包括由液压泵站、千斤顶和便携式控制箱,千斤顶通过液压软管与液压泵站相连接,便携式控制箱通过电缆与液压泵站相连接;所述的液压泵站包括双输出口油泵、压力传感器;所述的便携式控制箱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与操作触摸屏及变频器通过信号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双输出口油泵出油,分别与两台千斤项联接,能实现两点同步、平稳、平衡加力;液压泵采用变频电机驱动,加载速度可以灵活调节;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能对两千斤顶的加力点实现自动加力。
-
公开(公告)号:CN219083159U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23187202.0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锚固结构,属于锚固件结构技术领域,包括锚固件,所述锚固件的一侧上方设有用于外部工件固定的调节压紧机构,调节压紧机构包括滑槽、滑块、压紧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锚固件的内侧开设有用于滑块滑动的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外部工件压紧固定的压紧板,压紧板的底部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二防护板;所述锚固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安装板;通过设置调节压紧机构,从而便于使锚固件在使用时,提高锚固件的适用性,且也便于对使其适用于多种宽度工件的锚固,降低损失;而通过设置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从而便于使锚固件在使用,对锚固的工件起到一定的保护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218641030U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23290083.1
申请日:2022-12-08
Applicant: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上设施锚地用锚泊结构,包括漂浮套和连接筒体,所述连接筒体设置有两组,所述漂浮套套接于两组连接筒体的表面,两组所述连接筒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本实用通过第一连接组件的设置实现了两组连接筒体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结构,并且通过弹性组件的设置能够增大支撑板与锚绳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两组连接筒体之间不易从锚绳的表面脱落,同时配合导向组件的设置能够增大连接筒体与漂浮套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出现漂浮套脱落的现象,而且通过第二连接组件的设置能够根据环境来对漂浮块的数量进行增减,使漂浮块的漂浮能力适应当前使用环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