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52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80045961.4

    申请日:2010-10-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18 B62D25/025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所述车身(11)包括:通道横梁(28),沿着在底板(19)上所具有的通道部(18)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22、22),沿着仪表板(15)的下表面(31、32)从左右的前侧车架(16、1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该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分支成下纵梁侧延伸部(43、43)和通道侧延伸部(44、44),其中,下纵梁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下纵梁(17、17),通道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该通道横梁。该下纵梁侧延伸部的倾斜度和该通道侧延伸部的倾斜实质上相同。

    车身下部结构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739611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1980060971.6

    申请日:2019-07-03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下边梁(13)、第一能量吸收构件(21)、第二能量吸收构件(22)以及蓄电池封装体(25)。第一能量吸收构件配置于下边梁的中空截面(13a),并设置于内板(112)侧。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下边梁的中空截面中以与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设置于外板(113)侧。蓄电池封装体固定于下边梁而配置于地板下。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设定得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大。

    车身下部结构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

    车身下部结构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39611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80060971.6

    申请日:2019-07-03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下边梁(13)、第一能量吸收构件(21)、第二能量吸收构件(22)以及蓄电池封装体(25)。第一能量吸收构件配置于下边梁的中空截面(13a),并设置于内板(112)侧。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下边梁的中空截面中以与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并设置于外板(113)侧。蓄电池封装体固定于下边梁而配置于地板下。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设定得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强度大。

    汽车的车体结构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169258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910922343.6

    申请日:2019-09-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体结构,确保耐侧面碰撞性能,并且在车顶板的下表面紧凑地配置遮阳装置。左右一对车顶边梁(11)将上部构件(22)及下部构件(23)结合而构成为在车宽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状闭合截面,因此能够确保车顶边梁(11)的必需的闭合截面积而维持强度及刚性,且抑制上下方向尺寸,并且能够在侧面碰撞的碰撞负重输入时,通过与横构件(13)的协作来阻止车顶边梁(11)的弯曲而提高耐侧面碰撞性能,且在车顶板(15)的下表面紧凑地配置遮阳装置(16)而确保车室的高度。而且,可利用将车顶板(1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以及车顶边梁(11)的上表面覆盖的车顶侧装饰(34),来进一步提高车顶边梁(11)的刚性、强度。

    车身下部结构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36968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880032830.9

    申请日:2018-05-18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具备:下边梁载荷传递构件(52、56),其设于下边梁(14、15)的内部;地板横梁(35),其设于在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架设的地板(16)的上表面(16a)和下表面(16b)中的一方,具有朝向所述下边梁载荷传递构件(52、56)的上部(56a)延伸的延出部(108);地板下方搭载部件(28),其设于所述地板(16)的下方,具备地板下方横梁(131);地板下方框架(29、30),其安装于所述地板下方搭载部件(28)及所述下边梁(14、15)的下部;地板下方载荷传递构件(152),其设于所述地板下方框架(29、30),与所述地板下方横梁(131)对置,所述地板下方载荷传递构件(152)具有:与所述下边梁载荷传递构件(52、56)的下部(56b)对置的上半部(152a);以及固定于所述地板下方框架(29、30)中的安装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下部的部位的下半部(152b)。

    车身结构体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88801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401296.0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相对于侧面碰撞而言的车身(车身结构体)的变形,而且能够确保蓄电池的容量较大的车身结构体。本发明的车身结构体具备: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在地板的下方;地板通道,其设置在所述地板且向上方突出;以及加强构件,其固定在比所述地板通道的顶部靠下方的所述地板的下表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在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地板通道之间设有布线构件。

    车身下部结构体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88312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401297.5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例如在车辆的行驶中能够抑制蓄电池的振动的车身下部结构体。本发明的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蓄电池封装体和左右的侧框架。蓄电池封装体设置在地板的下方,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多个蓄电池单体。蓄电池封装体具备支架。支架具有第一延伸设置部和第二延伸设置部。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单体托架。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壳体的左右的侧壁部,且在左右的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车身前部构造
    2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47773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180066078.8

    申请日:2011-12-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4 B60R19/34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形成前侧车架(11)的前部的冲击吸收部(31);和设置在冲击吸收部(31)的内侧壁(43)上的横梁支承部件(22)。冲击吸收部(31)能够压缩变形,并且设定成内侧壁(43)的强度高于外侧壁(51)。横梁支承部件(22)形成为能够与前保险杠横梁(18)相对。前保险杠横梁(18)的截面形状以从左端部(18a)向车宽方向中央增大的方式形成。

    车身构造
    3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74552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080045961.4

    申请日:2010-10-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18 B62D25/025 B62D25/2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所述车身(11)包括:通道横梁(28),沿着在底板(19)上所具有的通道部(18)的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22、22),沿着仪表板(15)的下表面(31、32)从左右的前侧车架(16、1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该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分支成下纵梁侧延伸部(43、43)和通道侧延伸部(44、44),其中,下纵梁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下纵梁(17、17),通道侧延伸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向后方倾斜、并且一直延伸到该通道横梁。该下纵梁侧延伸部的倾斜度和该通道侧延伸部的倾斜实质上相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