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91572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049111.0
申请日:2016-01-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H1/32 , B25J9/107 , B25J9/1075
Abstract: 一种气动肌肉拮抗式驱动的仿青蛙游动机器人,它涉及一种仿青蛙游动机器人。本发明使用拮抗式肌肉驱动关节,能够同时调整关节的角度和刚度,并且机器人整体结构紧凑,能够实现水下运动。本发明的每个大腿本体(2)分别通过一个髋关节(5)可转动安装在基体本体(1)的一侧,每个小腿本体(3)通过一个膝关节(6)与一个大腿本体(2)可转动连接,每个足部(4)通过一个踝关节(7)与一个小腿本体(3)可转动连接。本发明尤其适用于水下环境探索。
-
公开(公告)号:CN105598964A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610049075.8
申请日:2016-01-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5J9/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J9/142
Abstract: 一种提供气动肌肉工作的独立供气气动系统,它涉及一种气动系统。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气动系统需要大体积气缸储存高压气体,并且通过压力比例阀调压设备对气动肌肉充气和排气,存在无法通过减小气动系统体积和质量来将气动系统集成到移动机器人中的问题。本发明的高压舱和低压舱相对设置且高压舱和低压舱之间通过气泵连通,电池接在气泵上并为气泵供电,高压舱连接空气过滤阀并通过一个开关气动系统为一个气动执行单元提供气源,低压舱通过另一个开关气动系统为该气动执行单元提供排气空间,高压舱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高压舱的舱内压力,低压舱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低压舱的舱内压力。本发明尤其适用于仿青蛙游动机器人。
-
公开(公告)号:CN103624797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310688944.8
申请日:2013-12-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5J17/00
Abstract: 一种旋转式可调刚度串联弹性机器人关节,它涉及一种机器人关节,以解决现有机器人关节存在难以实现精确的力输出控制以及传动精度和传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它包括谐波减速器;它还包括带有编码器的电机、支撑罩、端盖、立式输出臂、传动轴、机箱、角度传感器、立式连接板和多个串联弹性体;带有编码器的电机与钢轮可拆卸连接,钢轮与支撑壳可拆卸连接,带有编码器的盘式电机的输出轴与波形发生器连接,柔轮的小直径端装在支撑罩内且二者转动连接,柔轮的小直径端内安装有立式连接板,机箱位于支撑罩和端盖之间,机箱内安装有多个串联弹性体;传动轴的另一端固装在立式输出臂的下部。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241301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206401.8
申请日:2013-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2D57/02
Abstract: 一种具备感知能力的气动肌肉驱动仿青蛙弹跳腿,它涉及一种气动肌肉驱动仿青蛙弹跳腿。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弹跳机构采用了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机构过于复杂笨重,跳跃能力十分有限,同时机构上缺乏传感系统,无法实时采集相关信息,无法实现精确的跳跃的问题。本发明的躯干本体、大腿本体、小腿本体和足部之间依次通过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可转动连接,髋关节力传感器设置在躯干本体的首端,髋关节角度传感器设置在髋关节上,膝关节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膝关节上,膝关节力传感器设置在大腿本体的首端,踝关节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踝关节上,踝关节力传感器设置在小腿本体的首端。本发明用于弹跳机器人的仿青蛙弹跳机构中。
-
公开(公告)号:CN119973989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159697.5
申请日:2025-02-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5J9/16
Abstract: 基于电流动力学的机器人负载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涉及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标定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负载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对关节力矩常数获取存在误差,使得关节力矩预测误差的增加,导致负载动力学参数辨识误差累积的问题。本发明构造负载动力学参数辨识的新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加权迭代的辨识方法,用于估计电流层面的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获得加权最小二乘解并消除异常值。此外,在电流层面的动力学参数辨识过程中,引入了零速度连续非线性关节组合摩擦模型以提高整体辨识精度。本发明主要用于不通过关节力矩或难以获取关节力矩情况下进行机器人电流层面的动力学参数辨识。
-
公开(公告)号:CN11833536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255664.6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IPC: G21C17/01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不同规格管板的蒸汽发生器爬行机器人。包括基座模块、腿部模块和小臂模块,所述的腿部模块共有四个均设置在基座模块上方,小臂模块通过气动快换接头安装在其中一个腿部模块的下方,用于实现机器人的定位检修功能。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结构形式简单、运动方式灵活多样、结构自适应能力强,使其具有较高运动灵活性和作业效率,并使其在面对不同型号的SG管板时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本发明共具有12个运动自由度,其中有8个主动的连续运动自由度和4个被动的连续运动的自由度。8个主动的运动自由度均由电机驱动,搭配绝对式旋转编码器等位置传感器,可以保证各运动自由度均可进行精确的连续运动。
-
公开(公告)号:CN11808183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434512.2
申请日:2024-04-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传热管检修机器人的快速碰撞检测方法、系统及设备,属于机器人碰撞检测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的传热管检修机器人的碰撞检测方法不能在保证碰撞检测正确率的基础上很好的兼顾到计算速度的问题。本发明首先根据传热管检修机器人结构,将机器人每个部件进行水平面的二维投影并等效为几何图形;然后以机器人基座对应的几何图形中心为原点,将机器人划分为四个象限,通过位置坐标判断各个几何图形所处的象限情况,在对应的象限中进行几何图形碰撞计算,完成内部碰撞检测;检查二维投影图形集合对应的OBB包围盒,是否在操作臂碰撞半圆内,是则表示机器人与外部环境无碰撞,否则判断各部件的几何图形是否在各自对应高度的碰撞半圆内,是则判断无碰撞。
-
公开(公告)号:CN117428762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342213.8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5J9/16
Abstract: 蒸汽发生器管板四足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方法及设备,属于核工业蒸汽发生器四足机器人运动规划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的机器人检修蒸汽发生器管板时存在规划效率低的问题,以及规划方案的执行成功率有待于提高的问题。本发明首先进行遍历搜索确定基座与足端的运动空间,确定可行落足集合;然后将给定的折线路径分成多个直线路径,进而规划基座轨迹,确定基座位置,同时对于每一段直线路径,机器人根据的转向运动评价指标在可行落足集合中选择落足点,不断转向运动过程,直到机器人调整姿态为面向给定朝向,完成转向运动;机器人根据直线运动评价指标在可行落足集合中选择落足点,不断重复直线运动过程,直到机器人基座到达直线路径的终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840806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210416413.2
申请日:2022-04-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17/12 , G06F17/16 , G06F16/215
Abstract: 一种基于双重加权的机械臂负载离线辨识方法及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臂负载的离线辨识方法及系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机械臂负载离线辨识方法的辨识精度低的问题,基于机械臂的基参数,得到机械臂的协方差矩阵、数据加权矩阵、数据加权矩阵的扩展矩阵和非线性摩擦系数;根据得到的协方差矩阵、数据加权矩阵、数据加权矩阵的扩展矩阵和非线性摩擦系数计算负载的惯性参数,至此,完成了负载的离线辨识。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一种基于双重加权的机械臂负载离线辨识方法任一步骤。属于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标定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432152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248007.6
申请日:2022-10-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折纸原理的自适应仿生脚蹼及伸缩运动方法,仿生脚蹼主要由形变折展单元连接而成,每组形变折展单元包含两个动脚蹼、两排定脚蹼组和多个形变限位块;每排定脚蹼组的多个定脚蹼从近端到远端呈逐渐增大的方式排列,近端的定脚蹼内布置有单向摆动的动脚蹼,每排定脚蹼组中的横线折痕由近端至远端为峰线和谷线交替设置,相邻定脚蹼上有峰线折痕处的位置各设有呈横向布置的形变限位块,相邻两排定脚蹼组的竖线折痕由近端至远端为峰线和谷线交替设置;相邻两组形变折展单元的竖线折痕由近端至远端为谷线和峰线交替设置。本发明可实现脚蹼的伸展和收缩运动,在实现形态改变的同时,优化了机器人的结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