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00392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709839.2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5B1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误差微分的同相供电装置电流预测控制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采集同相供电装置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参考电流数据;建立电流控制系统预测数据模型,并优化更新其伪偏导数矩阵;设计基于误差微分的无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案,并优化更新其误差控制增益矩阵;对控制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后经PWM调制后产生用于控制同相供电装置的开断信号,直到控制任务结束;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及系统,不仅适用于同相供电装置的电流控制,降低其建模难度、提高控制精度,还具备推广至其他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1091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242997.1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双边牵引供电所组潮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潮流控制单元。第一潮流控制单元包括左侧多绕组变压器、右侧多绕组变压器、双向DC/DC变流器和储能设备,还包括多个背靠背变流器;左侧多绕组变压器的原边连接到第一牵引变电所左供电臂,右侧多绕组变压器的原边连接到第一牵引变电所右供电臂;左侧多绕组变压器每个次边分别连接到一个背靠背变流器的左侧输出端,右侧多绕组变压器每个次边分别连接到一个背靠背变流器的右侧输出端;所有背靠背变流器的输入端并联后,通过双向DC/DC变流器连接到储能设备;背靠背变流器的输入端还设置稳压电容。本发明实现对两所各供电臂再生工况、牵引工况不同组合情况下潮流的合理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207612125U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721623475.1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成都交大运达电气有限公司
Abstract: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智能辅助系统,包括广域保护测控系统、运维系统/PHM系统,由视频监控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门禁子系统、动力照明控制子系统、火灾报警子系统、在线监测子系统、综合监控平台、动环测控装置构成,综合监控平台由综合应用服务器、辅助系统操作员站、站端监测单元组成。本新型综合监控平台通过软件插件机制,定义了监控设备接入的统一接口规范,实现对多个子系统等多种类型设备的即插即用功能,具有多种探测监控系统,在综合应用服务器共同作用下,能将各探测监控系统实现平台统一、集中管理、高度整合、智能优化,满足智能变电站的运营需要,保障了智能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6599059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869410.9
申请日:2023-07-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嘉琛 , 董志杰 , 魏建忠 , 杨凡 , 李波 , 杨振龙 , 侯东光 , 段启凡 , 尚国旭 , 赵喜军 , 何常红 , 马志远 , 邢晓乾 , 刘通 , 郭晓旭 , 钱恺逸 , 晏寒 , 常明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源化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区段判别与供电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电气化铁路沿线牵引变电所的供电臂长度数据,并获取每座牵引变电所的馈线处电压和电流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为Δt;根据获取的供电臂长度数据和变电所的馈线处电压和电流数据,按照供电区段,建立各区段的多源供电电气信息矩阵与结构矩阵;通过变电所的馈线处电压和电流数据关系,判断供电系统故障类型及故障发生位置,并形成供电系统优化调节指令与电压优化调节矩阵;本发明通过多源化供电模式下的电气信息矩阵快速判断故障类型及故障位置,特别是解决了在既有单边供电模式下单回供电线同时向两侧供电时不易测定故障位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99059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869410.9
申请日:2023-07-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嘉琛 , 董志杰 , 魏建忠 , 杨凡 , 李波 , 杨振龙 , 侯东光 , 段启凡 , 尚国旭 , 赵喜军 , 何常红 , 马志远 , 邢晓乾 , 刘通 , 郭晓旭 , 钱恺逸 , 晏寒 , 常明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源化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区段判别与供电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电气化铁路沿线牵引变电所的供电臂长度数据,并获取每座牵引变电所的馈线处电压和电流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为Δt;根据获取的供电臂长度数据和变电所的馈线处电压和电流数据,按照供电区段,建立各区段的多源供电电气信息矩阵与结构矩阵;通过变电所的馈线处电压和电流数据关系,判断供电系统故障类型及故障发生位置,并形成供电系统优化调节指令与电压优化调节矩阵;本发明通过多源化供电模式下的电气信息矩阵快速判断故障类型及故障位置,特别是解决了在既有单边供电模式下单回供电线同时向两侧供电时不易测定故障位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051311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984565.2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牵引供电广域保护测控系统测试验证方法,包括:在DDRTS中搭建相应的牵引供电系统一次模型,调整模型中各元件的参数设置;根据受检线路的测试要求,确定系统接口、单体装置就地保护、所内站域保护、供电臂重构自愈的各级测试内容;采用报文分析测试工具对系统各层级之间的接口配置和通道进行测试验证;采用标准测试流程对单体装置应具备的就地保护功能进行逐一验证;采用标准测试流程对智能牵引变电所亭中涉及的站域保护进行测试;采用标准测试流程对供电臂范围内的全部所亭进行线路故障后的系统重构自愈性能及保护逻辑的测试验证;本发明实现了从系统级层面对智能牵引供电广域保护测控系统进行测试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15051332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971032.0
申请日:2022-08-15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牵引变电所距离保护电压互感器断线判别方法,包括步骤,设定电压互感器断线判别电压整定值、电流整定值;实时采集牵引变电所母线电压、馈线电流,得到时间、电压、电流;电压互感器断线电压判定:ΔU=U‑UZd
-
公开(公告)号:CN111273193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203080.6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在铁路牵引变电所的综合接地在线检测系统,包括,牵引变电所综合接地在线监控屏柜和分别与牵引变电所综合接地在线监控屏柜连接的土壤电阻率监测箱、跨步电压监测箱、接触电压监测箱、电气完整性监测箱、接地电阻监测箱和地网回流监测箱。有益效果是,通过通信模块与监控中心上位机通信,组成智能综合接地在线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各项监测结果和告警信息,实现对整合的土壤电阻率、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电气完整性、接地电阻、地网回流等多项接地参量实现在线监测功能,全方位反映接地系统状况,提升综合监测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200411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687591.4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针对存在外界扰动的受电弓无模型鲁棒控制方法及系统;采集列车受电弓运行过程的动态数据;建立存在外界扰动的列车受电弓数据模型;估计外界扰动;优化更新列车受电弓数据模型中的伪偏导数信息;设计针对存在外界扰动的列车受电弓无模型鲁棒控制方案;优化更新控制方案中的误差控制增益和扰动补偿控制增益;采用无模型鲁棒控制方案计算得到控制输入信号,对列车受电弓进行控制,直到控制任务结束;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及系统,不仅适用于存在外界扰动的列车受电弓,解决扰动补偿问题、降低建模难度、降低计算资源消耗,还具备推广至其他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92725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19471.6
申请日:2024-10-12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晨 , 罗健 , 陈伟 , 古晓东 , 王爽 , 周敏 , 高文双 , 赵耀 , 崔艳龙 , 魏建忠 , 张海龙 , 费兆华 , 白裔峰 , 李广森 , 张妍君 , 李珉璇 , 于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云边端协同下事件触发的双连杆机械臂控制方法及系统;终端采集双连杆机械臂的实时数据并发送至边缘端;边缘端根据预设事件触发规则,将数据输入无模型控制器或触发保持器得到控制指令;终端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双连杆机械臂运动,采集双连杆机械臂的实时数据并发送至边缘端;云端根据边缘端反馈的实时数据根据预设事件触发规则,选择对多变量无模型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更新,直到控制任务结束;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及系统,不仅适用于双连杆机械臂,降低其建模难度、提高控制精度、提升计算效率、节约系统资源,还具备推广至其他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