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509496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910006389.X
申请日:2009-02-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D25/1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鼓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扇、第二风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仅在电机主体的一个轴向侧上从电机主体延伸。第一风扇被定位到电机主体的一个轴向侧,并且限定与所述转动轴对齐的第一轴线。第二风扇被定位到电机主体的一个轴向侧,并且在轴向方向上比第一风扇更远离电机主体。第二风扇限定与转动轴对齐的第二转动轴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通过所述电机产生的驱动力驱动。第一风扇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第二风扇设置在第二壳体中。
-
公开(公告)号:CN107923414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80048213.9
申请日:2016-08-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喷流产生装置,具备: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该基准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电源电路(40),该电源电路产生对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控制部(50),该控制部将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在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电压是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不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是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以及壳体(10),该壳体至少收容所述基准电极并且具有喷射离子风的喷出口(12),该离子风由所述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6232402B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580021599.X
申请日:2015-04-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3/02 , B60H1/00028 , B60H1/00528 , B60H1/00835 , B60H2001/00099 , B60H2003/028 , F24F3/1411 , F24F2221/38
Abstract: 加湿装置被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空调壳体(31)内具备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34),该空调壳体(31)具有将空气引导至车室内的通风路(311)。加湿装置具备:吸附器(13),对水分进行吸收并使水分脱离;送风机(12),使空气以通过吸附器的方式流通;门(14、15、16),对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进行开闭;及控制装置(21),对除湿模式及加湿模式进行设定,该除湿模式是通过对门进行控制切换空气流路而将由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引导至吸附器并使吸附器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该加湿模式是指将空气引导至吸附器并使水分从吸附器移动到空气进行加湿,进而将被加湿的空气向乘员吹出。
-
公开(公告)号:CN107949961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680048225.1
申请日:2016-07-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离子风送出装置,具备:第一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该基准电极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第一电源电路(40),该第一电源电路输出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控制电极(31),该控制电极配置于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第二放电电极(21),该第二放电电极配置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以及第二电源电路(41),该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电压,该电压使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加速,并且该电压使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
-
公开(公告)号:CN105981161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480066435.4
申请日:2014-11-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373 , B60H1/32 , B60R16/02 , F28D15/02 ,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271 , B60H1/00985 , B60H1/22 , B60H1/2215 , B60H1/3227 , B60H2001/229 , B60R16/02 , F28F21/02 , F28F2013/001 , F28F2013/006 , F28F2255/20 , H01L23/373 , H01L2924/0002 , H05K7/2039 , H05K7/20418 , H01L2924/00
Abstract: 热输送装置(100)将发热部件(1)与散热部件(2)之间连结,将来自发热部件(1)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部件(2)。热输送装置(100)具备复合部件(6)和热传导体(7)。复合部件(6)通过将混入基材(8)中的多个碳纳米管(9)以及多个碳纤维(10)复合而构成,碳纤维(10)与碳纤维(10)通过碳纳米管(9)而交联。热传导体(7)的具有柔软性的一端埋入到复合部件(6)中。该埋入的一端与复合部件(6)中的碳纤维(10)经由碳纳米管(9)交联。由此,能够改善成为待冷却的对象的发热部件与散热部件的热传递特性,并且能够利用柔软的热传导体容易地连接发热部件与散热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1509496A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910006389.X
申请日:2009-02-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D25/1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鼓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扇、第二风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仅在电机主体的一个轴向侧上从电机主体延伸。第一风扇被定位到电机主体的一个轴向侧,并且限定与所述转动轴对齐的第一轴线。第二风扇被定位到电机主体的一个轴向侧,并且在轴向方向上比第一风扇更远离电机主体。第二风扇限定与转动轴对齐的第二转动轴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通过所述电机产生的驱动力驱动。第一风扇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第二风扇设置在第二壳体中。
-
公开(公告)号:CN101423010A
公开(公告)日:2009-05-06
申请号:CN200810173129.7
申请日:2008-10-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064 , B60H2001/00092 , B60H2001/00164 , B60H2001/00192 , B60H2001/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在所述汽车空调内,第一和第二下游侧通道(24,25)被设置在空调外壳(11)内以分别地将空气引导到除霜器口(26)和底部口(30)。转换门(23)能够在使第一下游侧通道和第二下游侧通道彼此分隔的分隔位置与使第一下游侧通道和第二下游侧通道之间建立连通的连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出气口模式转换装置能够在底部模式和底部/除霜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底部模式中,出气口模式转换装置使底部门和除霜器门打开,并使第一转换门设置在分隔位置。因此,可防止因出气口模式门的小开口角度而造成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0355594C
公开(公告)日:2007-12-19
申请号:CN200410098294.2
申请日:2004-12-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692 , B60H2001/00707 , B60H2001/0072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空气通道流动控制装置(12)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可以通过的孔(13a),孔(13a)的暴露程度通过横过至少一部分孔(13a)的薄膜部件(16)的定位而被控制。薄膜部件(16)相对孔(13a)的定位可以通过将薄膜部件(16)的一部分卷在旋转部件(18)或者从旋转部件(18)上展开而被控制,其中所述旋转部件(18)可以有选择地横过所述孔(13a)而向后和向前移动。通过卷绕和展开薄膜部件(16)来控制孔(13a)的开口,本发明避免了薄膜部件(16)的与板部件(13)相接触的这些部分的相对侧向运动,由此减小摩擦阻力。此外,旋转部件(18)被构造用来减小旋转部件(18)和薄膜部件(16)上的微粒物质的收集。
-
公开(公告)号:CN1628999A
公开(公告)日:2005-06-22
申请号:CN200410098294.2
申请日:2004-12-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692 , B60H2001/00707 , B60H2001/0072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空气通道流动控制装置(12)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可以通过的孔(13a),孔(13a)的暴露程度通过横过至少一部分孔(13a)的薄膜部件(16)的定位而被控制。薄膜部件(16)相对孔(13a)的定位可以通过将薄膜部件(16)的一部分卷在旋转部件(18)或者从旋转部件(18)上展开而被控制,其中所述旋转部件(18)可以有选择地横过所述孔(13a)而向后和向前移动。通过卷绕和展开薄膜部件(16)来控制孔(13a)的开口,本发明避免了薄膜部件(16)的与板部件(13)相接触的这些部分的相对侧向运动,由此减小摩擦阻力。此外,旋转部件(18)被构造用来减小旋转部件(18)和薄膜部件(16)上的微粒物质的收集。
-
公开(公告)号:CN107531133B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680016200.3
申请日:2016-02-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一种加湿装置(50),具备:吸附器(60),该吸附器具有吸附水分且使水分脱离的吸附材料;吸附壳体(51),该吸附壳体构成收容吸附器的收容空间(541);加湿侧导出部(571),该加湿侧导出部将加湿后的加湿空气向车室内导出;以及移动机构(70),该移动机构使吸附材料移动。在吸附器(60)设定有:吸湿空间(541a),该吸湿空间使由冷却部(13)冷却后的冷却空气流通且使冷却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吸附于吸附材料;以及放湿空间(541b),该放湿空间使由加热部(14)加热后的加热空气流通且使吸附于吸附材料的水分脱离。移动机构(70)使存在于吸附器(60)的放湿空间(541b)的吸附材料中的至少一部分向吸湿空间(541a)移动,并且使存在于吸附器(60)的吸湿空间(541a)的吸附材料中的至少一部分向放湿空间(541b)移动。通过上述结构,不从外部供水就能够进行车室内的加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