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08834A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880109567.5

    申请日:2008-08-26

    Inventor: 石山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15/0018 B60C9/2204 B60C9/28 B60C2200/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特别是转向时的驱动稳定性的两轮车用充气轮胎。两轮车用充气轮胎(10)包括左右一对胎圈部(12)和从胎圈部(12)环状地延伸的胎体层(14)。此外,两轮车用充气轮胎(10)包括位于胎体层(14)的冠部(14C)的径向内侧的螺旋带束层(20)。通过以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帘线角度在0度~5度的范围内的方式螺旋地卷绕带状橡胶包覆帘线层(21)来形成该螺旋带束层(20),带状橡胶包覆帘线层(21)通过将单根帘线或多根并列的帘线埋设在包覆橡胶内而构成,该螺旋带束层(20)仅存在于从轮胎中央CL到距轮胎中央CL 0.65L~0.85L的区域内,其中,L是从轮胎中央CL到轮胎端部T的胎面表面距离。

    机动二轮车用充气轮胎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26906A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880007582.9

    申请日:2008-03-10

    Inventor: 石山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220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与以往相比确保了耐磨损性能且提高了抓着力从而提高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机动二轮车用充气轮胎。其包括:以环状横跨在一对胎圈部之间地延伸的胎体层(2);配设在其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3);配置在其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部(12)。在使胎面部中的以轮胎赤道面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的50%的区域为胎面中央部,其两侧的各胎面展开宽度的25%的区域为胎面侧部,再将胎面侧部3等分成从胎面端部起分别为区域A、区域B、区域C时,区域B的胎面橡胶的40℃时的100%拉伸时的平均弹性模量高于区域A及区域C的胎面橡胶的40℃时的100%拉伸时的平均弹性模量。

    充气轮胎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75560C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580016716.X

    申请日:2005-04-21

    Inventor: 石山诚 本居修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11/0332 B60C19/002 Y10T152/108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通过改进轮胎结构来抑制道路噪声的产生而谋求减少车内声音,并且还可以提高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还有助于提高高速耐久性。该充气轮胎具有形成为环状的胎面部、与该面部的两侧相连的一对胎侧部、和胎圈部,并具有跨越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内的胎圈芯之间而延长的帘布层。在帘布层的内侧的、胎面部的中心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有100%拉伸时的弹性模量为1.0MPa~30MPa、厚度为2.0mm~5.0mm的橡胶层。

    二轮车用充气轮胎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04891A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680041539.5

    申请日:2006-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车用充气轮胎,可使其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变优异,并且提高了在车体大幅侧倾转弯时的抓地性能,从而也使转弯操纵稳定性能变优异。该充气轮胎具有螺旋带束层(22)和形成其胎面部(28)的多个胎面橡胶;以轮胎赤道面为中心而将胎面部(28)展开的胎面展开宽度的中间15~35%区域作为胎面中心部,以两侧的剩余区域作为胎面侧部,并以自该胎面侧部的胎面端至上述胎面展开宽度中心区域的4~13%区域作为侧部胎肩端侧区域,以该胎面侧部的剩余区域作为侧部中心侧区域时,至少在胎面接地面中,将侧部胎肩端侧区域的胎面橡胶(30A)在100%伸张时的弹性模量M1设定为比侧部中心侧区域的胎面橡胶(30B)在100%伸张时的弹性模量M2低。

    二轮车的前轮用充气轮胎及二轮车的后轮用充气轮胎

    公开(公告)号:CN101277829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680036826.7

    申请日:2006-10-02

    Inventor: 石山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车的前轮用充气轮胎及二轮车的后轮用充气轮胎。在前轮用充气轮胎(10)中,设从胎面端(28E)向轮胎赤道面侧到胎面(28)的展开宽度的20%的位置为胎面胎肩区域(28S),在胎面胎肩区域(28S)中配置有由横沟(50)划分出的接地部(56)。在接地部(56)中,使蹬出侧的接地部壁面(56K)沿轮胎径向平行,踏入侧的接地部壁面(56H)自沟底朝向沟开口向使沟宽扩大的方向倾斜,且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为35度。在制动力作用时阻止接地部(56)沿圆周方向的倾倒变形特别有效,并可以抑制由该倾倒变形引起的踏入侧的接地部端浮起。由此,确保了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再加上由横沟(50)产生的排水效果,从而可使湿路面上的转弯性能较以往有所提高,即使在干燥路面上,也可以提高转弯性能。

    充气轮胎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56855A

    公开(公告)日:2007-05-02

    申请号:CN200580016716.X

    申请日:2005-04-21

    Inventor: 石山诚 本居修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C11/0332 B60C19/002 Y10T152/108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通过改进轮胎结构来抑制道路噪声的产生而谋求减少车内声音,并且还可以提高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还有助于提高高速耐久性。该充气轮胎具有形成为环状的胎面部、与该面部的两侧相连的一对胎侧部、和胎圈部,并具有跨越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内的胎圈芯之间而延长的帘布层。在帘布层的内侧的、胎面部的中心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有100%拉伸时的弹性模量为1.0MPa~30MPa、厚度为2.0mm~5.0mm的橡胶层。

    充气轮胎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35062B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0780042480.6

    申请日:2007-1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具有在充气轮胎(10)的交叉带束层15的外侧横跨上述带束层(15)整个宽度地配置的带束加强层(16),上述带束加强层(16)由后述的第1螺旋加强层(17)和后述的第2螺旋加强层(18)构成,并且在上述第2螺旋加强层(18)的一部分上设置了加强层为2层的重合部(18z),因此,能够有力地抑制带束层-带束加强层之间的脱层,并且在胎面端部也发挥了有效的束紧效应,提高了操纵稳定性能和高速行驶时的耐久性能。上述第1螺旋加强层(17)在以胎面中心部为中心的较宽范围内覆盖上述交叉带束层(15),其宽度小于胎面宽度,具有由芳香族聚酰胺构成的帘线;上述第2螺旋加强层(18)覆盖上述交叉带束层(15)的2层带束层(15a)、(15b)两者的端部,其由尼龙构成的帘线的直径小于上述第1螺旋加强层(17)的帘线的直径。

    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96806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680039993.7

    申请日:2006-08-24

    Abstract: 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中,通过使胎面橡胶沿轮胎圆周方向的滑动成分在接地面内尽可能均匀来抑制局部磨损。弹性模量比胎面橡胶(30)的弹性模量小的缓冲橡胶层(38)被布置在螺旋状带束层(22)上,包括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45~90度的角度的帘线的倾斜带束层(24)被布置在缓冲橡胶层(38)上。因此,可以由倾斜带束层(24)将行驶过程中的缓冲橡胶层(38)的剪切变形在缓和后传递到胎面橡胶(30)。与没有设置缓冲橡胶层(38)和倾斜带束层(24)的情况相比,由于剪切变形发生在缓冲橡胶层(38)中,而不是发生在胎面橡胶(30)中,因此,胎面橡胶层(30)的剪切变形可以相对减小;由于胎面橡胶(30)沿轮胎圆周方向的滑动成分在接地面内变得大致均匀,因此,可以抑制局部磨损。

    充气轮胎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35062A

    公开(公告)日:2009-09-16

    申请号:CN200780042480.6

    申请日:2007-1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具有在充气轮胎(10)的交叉带束层(15)的外侧横跨上述带束层(15)整个宽度地配置的带束加强层(16),上述带束加强层(16)由后述的第1螺旋加强层(17)和后述的第2螺旋加强层(18)构成,并且在上述第2螺旋加强层(18)的一部分上设置了加强层为2层的重合部(18z),因此,能够有力地抑制带束层-带束加强层之间的脱层,并且在胎面端部也发挥了有效的束紧效应,提高了操纵稳定性能和高速行驶时的耐久性能。上述第1螺旋加强层(17)在以胎面中心部为中心的较宽范围内覆盖上述交叉带束层(15),其宽度小于胎面宽度,具有由芳香族聚酰胺构成的帘线;上述第2螺旋加强层(18)覆盖上述交叉带束层(15)的2层带束层(15a)、(15b)两者的端部,其由尼龙构成的帘线的直径小于上述第1螺旋加强层(17)的帘线的直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