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786086A
公开(公告)日:2006-06-14
申请号:CN200510095423.7
申请日:2005-11-1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9D7/12 , C09D127/12 , B05D5/08 , B05D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无机超细纤维增强的、同时具有超疏水和疏油性表面的且硬度较高的含氟涂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含有无机超细纤维材料、直径为0.1~500μm的含氟乳液小乳滴单层或几层均匀地粘附在基体表面,固化温度为80~100℃;多次重复上述步骤,在350~380℃下烧结0.1~5小时,得到厚度10~2000μm,具有微/纳米二次结构特征的含氟涂层。这种方法制备的含氟涂层表面同时具有超疏水和疏油性,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与甘油的接触角大于140°;与色拉油的接触角大于120°。与未增强的超疏水和疏油含氟涂层相比,由无机超细纤维增强的超疏水和疏油含氟涂层的涂层硬度由4B提高到3H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738682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946113.4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658 , H01M10/613 , H01M10/655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防止储能电池热失控扩散的导热和隔热自适应切换石墨烯复合膜及制备方法,该石墨烯复合膜包括上下两层石墨烯薄膜,两层石墨烯薄膜边缘包覆有微孔复合膜;两层石墨烯薄膜之间填充有复合相变材料和螺旋状形状记忆合金单元。石墨烯具有很强的导热性能与良好的韧性,在储能电池正常工作时,对储能电池进行有效散热。相变材料在两层石墨烯薄膜之间充当高效的热界面材料,可以降低热界面热阻,同时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潜热,当储能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吸收大量热量。形状记忆合金在高温情况下会发生高温超弹性,恢复奥氏体相状态,从而产生作用力将石墨烯薄膜撑开,形成隔热气层,降低导热率,从而达到抑制电池热失控导致的热蔓延行为。
-
公开(公告)号:CN112999361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292462.5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A61K47/61 , A61K47/69 , A61K31/145 , A61K33/34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选择素靶向的CuET@Fuc纳米递药系统,包括以双硫仑铜络合物纳米晶体为核心,在双硫仑铜络合物纳米晶体外包被聚烯丙胺盐酸盐,形成CuET@PAH;岩藻多糖吸附在CuET@PAH的表面,构成靶向选择素的生物功能性层,由此形成岩藻多糖包被CuET@PAH的纳米颗粒CuET@Fuc。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选择素靶向的CuET@Fuc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纳米递药系统利用内核双硫仑铜络合物的抗肿瘤效果,结合修饰在其上的对P‑选择素具有靶向作用的岩藻多糖外壳,增强双硫仑铜纳米晶体在肿瘤部位的蓄积,极大地增强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96076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098138.X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08 , C02F3/10 , C02F3/32 , C02F1/00 , C02F101/10 , C02F101/16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流式水力驱动的生物转笼净水系统,包括引水单元、生物转笼、生态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引水单元设置在生物转笼的上方,经过生物转笼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水渠依次与生态沉淀池、人工湿地相连,生物转笼包括底座、固定轴、转动轴、填料笼、水槽以及接水器,填料笼的中心处设有贯穿设置的转动轴,转动轴内侧设有贯穿设置的固定轴,固定轴两端均与底座相连,填料笼外侧设有水槽,水槽一端与填料笼相连,水槽另一端设有与引水单元相对应的接水器;本发明装置由自流式水力驱动,节约能源,适合处理农村污水,而且,跟生物转盘相比,生物膜表面积更大,处理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887086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136220.X
申请日:2019-02-2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江苏龙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点坡度熵的地形简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DEM栅格数据转为点数据,即将栅格数据转化为栅格点,利用每个栅格中心点表示该栅格;定义点坡度熵概念,设DEM栅格点O为中心点,中心点O与周围点坡度差异的不确定度称为点坡度熵;计算DEM栅格点中各点的点坡度熵值及其标准值;增加重要区域栅格点的点坡度熵标准值;设定点坡度熵标准值的阈值,保留符合条件的地形特征候选点,生成地形简化后的新DEM;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基于特征的地形简化方法能有效保留地形特征,但易造成重局部轻全局的问题,实现兼顾局部地形特征和全局地形特征,可有效保留地形骨架信息,并在取主舍次方面具有优势,主要应用于山区地形和DEM栅格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10268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493093.6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初支找平装置。该隧道初支找平装置包括支撑拱架和刮平机构,其中:支撑拱架上设置有与隧道轮廓相适配的弧形轨道;刮平机构包括连接于弧形轨道并能够沿弧形轨道移动的车架,以及装设于车架上的刮板和压力组件,压力组件用于驱使刮板在工作过程中紧贴隧道初支面。上述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刮平机构沿弧形轨道移动,同时,压力组件驱使刮板紧贴隧道初支面,使刮板能够与周围较凸出的混凝土块接触并将其刮落,从而保证了隧道初支面的平整度,同时提升隧道初支施工过程的精度,为后续防水板的布铺及二次衬砌施工夯定了坚实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644096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577573.4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沈阳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H02J3/00 , G06Q50/06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一种基于ARIMA和CNN‑LSTM组合模型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园区历史负荷数据、气象数据,对原始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随机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设置比例,得到训练数据序列;构建CNN‑LSTM预测模型,将所述训练数据序列输入到CNN卷积层中,通过多层卷积层和池化层捕捉数据中的局部和全局特征,传递给LSTM用于捕捉二维时序数据中的时间依赖关系;构建ARIMA预测模型,对所述训练数据序列提取残差,将残差输入到LSTM中进行修正;将CNN‑LSTM预测模型和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进行组合,反归一化得到预测结果。在单一模型基础上将二者进行组合,增强预测模型的性能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0474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84746.5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沈阳工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50/06 , G06Q10/0631 , G06Q30/0201 , G06F30/20 , G06N3/006 , G06F17/18 , G06F113/0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园区源荷储协同优化调度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方法包括:采集园区中新能源机组出力、燃气轮机出力、园区网络负荷及储能装置参数作为园区系统初始数据;建立以园区综合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的园区源荷储协同优化调度模型;计及各机组的出力特性、园区负荷需求及储能装置的调峰填谷作用,构建所述调度模型的约束条件;基于所述约束条件及制定的调度策略,对所述调度模型进行求解,得优化后的源荷储调度计划。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充分消纳及园区与外电网交互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储能装置的调峰填谷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充分消纳,降低碳排放水平,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319336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210087239.1
申请日:2022-01-2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吉欧地下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福欧地下空间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液化场地变形自恢复预应力电磁桩及施工方法,属于震后桩基修复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桩体结构、弹簧支撑体系和变形监测系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底桩定位;S2、连接底桩和若干个中间桩;S3、连接中间桩节;S4、整桩成型;S5、送桩。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桩基使用阶段或地震后由于场地的变形导致桩节之间发生错位移动后,利用变形监测系统观测桩节位移变形程度,通过连接导线使各节桩体内电磁线圈通电工作产生磁力,将相邻桩节在磁力的吸引下恢复至原位,从而解决地震后液化场地变形导致桩基破坏难以修复的问题,极大降低了修复桩结构的造价成。
-
公开(公告)号:CN11842854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90491.3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沈阳工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50/06 , G06Q10/0631 , G06Q30/0201 , G06N3/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园区配电网优化方法和装置,属于配电网领域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构建配电系统协调优化运行模型;步骤2:以最小化园区配电网运营成本为目的构建经济性目标函数,所述运营成本包括购电成本、购气成本和生产维护成本;步骤3:针对运行机组与电网购电产生碳排放构建环保性目标函数;步骤4:针对配电系统协调优化运行模型构建系统约束;步骤5:对配电系统进行优化调度。本发明在提高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前提下满足生产用能需求,且实时优化调度的鲁棒性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