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层注浆加固滑坡构造的构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44908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1910383908.8

    申请日:2019-05-09

    Abstract: 一种深层注浆加固滑坡构造的构筑方法,以有效降低滑坡治理措施的施工难度,极大增加滑坡体稳定性,大量节省混凝土用量,降低滑坡治理工程成本。在滑坡体的下部和滑坡体主轴两侧间隔布设机械钻孔,各机械钻孔的下端越过滑动带进入滑床一定深度。通过各机械钻孔对孔底和周围岩土进行高压注入混凝土浆液,混凝土浆液凝固后形成嵌固在滑动带上的高压注浆复合体,高压注浆复合体的上部、下部分别侵入滑坡体、滑床。高压注浆复合体以上的机械钻孔空腔由粘性土或者混凝土填充至地面线,形成封闭机械钻孔的填充体。

    基于盐-冻胀双控的高速铁路盐渍土路基隔断层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81962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1910072786.0

    申请日:2019-01-25

    Abstract: 基于盐‑冻胀双控的高速铁路盐渍土路基隔断层设计方法,以科学合理地确定高速铁路盐渍土路基基床隔断层的设计,而且实施便捷,流程清晰,能够很好地适应实际工程建设需要。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现场原位监测,确定时长不少于1年的盐渍土路基顶面以下不同深度h的温差Δt,并绘制Δt‑h图;取Δt‑h图中Δt=[ΔT]对应的深度作为盐渍土路基环境温度敏感层深度ht;通过盐渍土盐胀试验,确定路基顶面以下不同深度h的盐胀力F,并绘制F‑h图;取F‑h图中F=W对应的深度作为盐胀力临界平衡深度hF;确定高速铁路粗颗粒盐渍土路堤隔断层最小设置深度[h];结合盐渍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的结构设计,最终确定高速铁路盐渍土路基隔断层的合理埋置深度h。

    一种基坑预应力围护支撑结构及基坑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74963A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110481571.1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坑预应力围护支撑结构及基坑的施工方法。一种基坑预应力围护支撑结构,包括围护桩和连接梁,还包括若干受力排,所有所述受力排沿所述连接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连接梁的内侧,所述受力排包括支撑梁和若干支撑受力桩,所述支撑梁一端垂直于所述连接梁、另一端悬挑朝向基坑内部设置,每个所述受力排的所有所述支撑受力桩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梁,所有所述支撑受力桩均施加有朝向所述基坑内部的作用力。采用所述受力排,能够使得基坑外缘的围护桩的变形量在与现有技术中相同的情况下,支撑受力桩、支撑梁的设置数量均较少,且支撑梁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少材料成本、施工任务量,施工难度更低。

    一种路肩桩板墙大变形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61039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911062715.9

    申请日:2019-11-03

    Abstract: 一种路肩桩板墙大变形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以使有效控制加固桩的变形,而且施工方便,经济性好。包括既有加固桩、路堤填筑体和既有挡土板,既有加固桩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其下部埋入地基内,既有挡土板设在相邻既有加固桩之间,路堤填筑体分层填筑于既有加固桩、既有挡土板内侧的地基之上。既有加固桩的外侧地基上设置与各既有加固桩紧靠的钢筋混凝土受力梁,相邻既有加固桩之间在钢筋混凝土受力梁后壁与既有挡土板前壁之间的空隙内填筑支撑体,各加固桩之间横向间隔设置其轴线倾斜向下的加固锚索,加固锚索的内端穿过支撑体、挡土板锚固于地基内,施加预应力后加固锚索的外端锚固于钢筋混凝土受力梁上。

    复合轻质桩构造、制作方法、施工方法和接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9531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09780.6

    申请日:2020-03-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复合轻质桩构造、制作方法、施工方法和接桩方法,复合轻质桩构造包括轻质土和复合加筋笼,复合加筋笼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竖向土工格栅和沿竖向间隔设置的环形土工格栅,轻质土材料低密度且高抗压,复合加筋笼利用土工格栅的抗拉能力,在桩顶荷载作用下起到箍筋作用,使桩体有更高的抗压能力,避免溃桩或断桩发生,同时复合加筋笼可防止复合轻质桩开裂,该结构通过置换地基岩土,降低了地基原位有效应力,其可用于平衡上覆荷载,达到减小上覆荷载在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该构造抗压强度高,能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通过该构造还可将上覆荷载传递至下卧较好的岩土地层,避免既有建筑物附加应力增大,实现控制地基变形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