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导电氧刻蚀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53245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723520.5

    申请日:2024-1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导电氧刻蚀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复合材料制备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旨在解决铜层与石墨烯层之间的结合性较差,层间距较大,层间电子传输效果差,阻碍了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电导率的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本发明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S1:准备石墨烯铜箔;S2:使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对所述石墨烯铜箔的正反两面的石墨烯层进行氧等离子刻蚀处理;S3:将两层以上所述步骤S2制得的氧刻蚀石墨烯铜箔进行层状堆叠,并且上层氧刻蚀石墨烯铜箔的反面对准下层氧刻蚀石墨烯铜箔的正面设置,以得到多层氧刻蚀石墨烯铜箔材料;S4:将所述多层氧刻蚀石墨烯铜箔材料进行真空热压,得到氧刻蚀石墨烯铜复合材料。

    一种石墨烯-铜多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51982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32985.2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一种石墨烯‑铜多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沉积石墨烯层,随后采用电子束沉积技术沉积铜层,并重复这一过程以形成多层结构。石墨烯的体积分数控制在0.007‑0.010%之间,以优化导电性能。本发明的石墨烯‑铜多层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的电导率达到105.1%IACS,展现出比纯铜基底高出约4.0‑5.0%的导电率,适用于高性能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牵引电机、风力发电机等领域,同时也为发展新型电子器件如传感器、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材料基础。

    高导电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0524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037075.7

    申请日:2024-07-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导电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方法,涉及复合材料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旨在解决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材料浪费和石墨烯层状均匀分散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有以下步骤:S1:配料,将石墨烯粉末与铜粉末进行混合,得到石墨烯铜混合粉末;S2:SLM式3D打印,将步骤S1中混合后的石墨烯铜混合粉末装入3D打印设备粉仓内,设定激光功率、扫描速度,进行SLM选区激光熔化,并按照计算机生成的预加工件三维模型进行加工,在基板上进行打印;S3:线切割,运用线切割的方式对打印好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工件进行线切割,得到高导电石墨烯铜复合材料。

    高导热导电氮化硼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0053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037684.2

    申请日:2024-07-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导热导电氮化硼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复合材料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旨在解决制备出结合良好、高导热导电性能的六方氮化硼铜复合材料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有以下步骤:S1:在铜箔的两侧表面上沉积多层六方氮化硼以形成单元材料六方氮化硼包覆铜箔;S2:将步骤S1中生成的所述六方氮化硼包覆铜箔置于热压腔室内,并且所述六方氮化硼包覆铜箔不少于两块,将不少于两块的所述六方氮化硼包覆铜箔叠层后放入热压模具中,采用叠层热压工艺,将六方氮化硼包覆铜箔叠层热压成型,以得到高导热导电的氮化硼铜复合材料。

    一种可重构智能反射面的波束训练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5350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25885.8

    申请日:2024-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重构智能反射面的波束训练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波束训练方法包括:在智能反射面(RIS)辅助的基站(BS)与多用户通信场景下,对RIS单元分别进行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分组;分别在垂直及水平空域进行波束训练扫描;根据波束扫描结果定位目标用户,据此得到最优码字。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波束训练方法,可以在保证系统传输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用户位置定位复杂度。

    一种极宽淬火窗口高强塑积IQP钢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40342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211573866.2

    申请日:2022-12-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宽淬火窗口高强塑积IQP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领域,能够解决传统IQP钢淬火窗口狭小,对热处理设备要求苛刻的问题;该方法包括:S1、将原始钢样品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并保温,使其充分奥氏体化,然后淬火冷却至室温,获得全马氏体组织的中间样品;S2、将获得的全马氏体组织的中间样品以<1.0℃/s的加热速率加热至两相区温度,然后淬火冷却至20℃‑250℃;两相区温度范围为700‑800℃;S3、对经S2淬火冷却的样品进行升温、保温和淬火冷却,获得IQP钢;所述IQP钢在强塑积>25GPa*%时,其淬火温度窗口达到225℃。

    一种基于深度视觉的可穿戴导盲设备及服务器

    公开(公告)号:CN11178355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010529261.8

    申请日:2020-06-1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深度视觉的可穿戴导盲设备及服务器,涉及导盲技术领域。包括:深度摄像头,用于获取自身前方预定视场内的图像流,并发送给处理器;图像流包括深度图像与彩色图像;处理器,用于将深度图像转换为以灰度表示深度的初始RGB‑D图像,用聚类算法对初始RGB‑D图像进行修复处理,得到RGB‑D修复图像;对彩色图像进行语义分割处理,得到彩色修复图像;根据预设的灰度阈值,利用彩色修复图像对RGB‑D修复图像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包含不同灰度信息的分布图像;根据灰度信息确定出障碍物的位置,并发送导盲信息至导盲提示模块;导盲提示模块根据导盲信息对用户进行路径导盲提示。可扩大障碍物探测范围,且携带方便,从而提高导盲设备的实用性。

    一种极宽淬火窗口高强塑积IQP钢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4034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211573866.2

    申请日:2022-12-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宽淬火窗口高强塑积IQP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领域,能够解决传统IQP钢淬火窗口狭小,对热处理设备要求苛刻的问题;该方法包括:S1、将原始钢样品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并保温,使其充分奥氏体化,然后淬火冷却至室温,获得全马氏体组织的中间样品;S2、将获得的全马氏体组织的中间样品以<1.0℃/s的加热速率加热至两相区温度,然后淬火冷却至20℃‑250℃;两相区温度范围为700‑800℃;S3、对经S2淬火冷却的样品进行升温、保温和淬火冷却,获得IQP钢;所述IQP钢在强塑积>25GPa*%时,其淬火温度窗口达到225℃。

    一种高韧性纤维状马氏体双相钢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29619B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441626.0

    申请日:2022-04-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韧性纤维状马氏体双相钢及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及工艺控制,使所制备热轧钢材料中存在大量以回火马氏体为基体的含纤维状新鲜马氏体组织的双相钢;两种组织的协同作用使钢材在具有良好韧性的同时保持高强度;该方法包括:S1、将原始钢样品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并等温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奥氏体化,然后冷却至室温,获得全马氏体组织的中间样品;S2、将全马氏体组织的中间样品以特定加热速率加热到两相区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获得稳定的具有纤维状新鲜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的所述双相钢。

    掺杂型铁酸铋-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80952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516163.1

    申请日:2021-12-06

    Abstract: 一种掺杂型铁酸铋‑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的两步烧结制备方法,属于无铅压电陶瓷材料领域。所述制备方法按化学式(1‑x)Bi1‑yMyFe1‑zNzO3‑xBaTiO3计算称量,球磨混料,烘干,过筛后置于氧化铝坩埚中,在780~950℃下预烧2~12h得到预烧粉;然后进行二次球磨,再于70~120℃烘干,过筛干燥粉中加入2wt%浓度的聚乙烯醇并充分研磨造粒,造粒粉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将陶瓷坯体置于马弗炉中升温至300~440℃,排胶1~2h后,升温至950~1050℃,保温1~2min,降温至900~1000℃,烧结6~10h,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备所需陶瓷。本发明涉及的两步烧结法通过巧妙控制两步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能避开铁酸铋‑钛酸钡基陶瓷中杂相的生成温度区间,所制备的陶瓷的结晶性良好、成分均匀、晶粒细小、介电损耗低、绝缘性和压电性能优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