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53595B
公开(公告)日:2016-11-02
申请号:CN201280052781.8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海上·港湾·航空技术研究所 , 日联海洋株式会社 , 今治造船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大岛造船所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住友重机械海洋工程株式会社 , 常石造船株式会社 ,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
Inventor: 福田哲吾 , 春海一佳 , 村田裕幸 , 安达雅树 , 川岛英干 , 日夏宗彦 , 石黑刚 , 桧垣幸人 , 松尾和昭 , 箙一之 , 村上恭二 , 施建刚 , 柴田繁志 , 沟上宗二 , 庆林防智 , 桑田敬司 , 新井和俊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B1/38 , B63H21/14 , F02B37/164 , Y02T10/144 , Y02T70/1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润滑式船舶的空气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加压空气供给至空气润滑式船舶的主发动机(6)的增压器(10);将加压空气的一部分取出的取出机构;对由取出机构取出的加压空气进一步进行升压的升压机构(30a);供给由升压机构(30a)升压的升压空气的升压路径(41a);对升压机构(30a)进行旁通的旁通路径(51);和选择升压路径(41a)和旁通路径(51)的路径选择机构,由路径选择机构选择升压路径(41a)和/或旁通路径(51),来供给升压空气和/或加压空气,将其向船体(1)的周围喷出。由此,即使由增压器(10)向主发动机(6)供给的加压空气压因主发动机(6)的输出发生变动,并且吃水压因装载状态发生变动,也能够根据这些变动对加压空气进行升压并将其喷出,能够提高能量效率并提高节能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3569310B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310248248.5
申请日:2013-06-20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海洋工程株式会社
IPC: B63B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70/12 , Y02T70/54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推进性能的肥大型船。本发明的肥大型船具备:船体10),其具有船尾部(10C);螺旋桨(2),其用于推进船体(10);后鳍(Fr1、Fr2)及前鳍(Ff),其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船体(10)的侧面。后鳍Fr1、Fr2)位于船尾垂线(AP)和在船长方向上与船尾垂线(AP)相距垂线间长的10%的前方位置之间。前鳍(Ff)位于在船长方向上比与船尾垂线AP)相距垂线间长的10%的前方位置靠船首侧且比船中部靠船尾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螺旋桨2)的轴的轴中心靠上方且比螺旋桨(2)的旋转圆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56931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10248248.5
申请日:2013-06-20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海洋工程株式会社
IPC: B63B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70/12 , Y02T70/54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推进性能的肥大型船。本发明的肥大型船具备:船体(10),其具有船尾部(10C);螺旋桨(2),其用于推进船体(10);后鳍(Fr1、Fr2)及前鳍(Ff),其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船体(10)的侧面。后鳍(Fr1、Fr2)位于船尾垂线(AP)和在船长方向上与船尾垂线(AP)相距垂线间长的10%的前方位置之间。前鳍(Ff)位于在船长方向上比与船尾垂线(AP)相距垂线间长的10%的前方位置靠船首侧且比船中部靠船尾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螺旋桨(2)的轴的轴中心靠上方且比螺旋桨(2)的旋转圆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612978B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0910141755.2
申请日:2009-05-25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海洋工程株式会社
IPC: B63J2/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70/12 , Y02T70/547
Abstract: 提供能够充分提高推进性能的船体结构。船体(10)具备在右舷船侧(12)及左舷船侧分别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尾鳍及第二尾鳍(14、15)。第一及第二尾鳍(14、15)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在船尾垂线AP和与该船尾垂线AP相距垂线间长Lpp的10%的前方位置之间。该第一及第二尾鳍(14、15)能够遮挡下降流并减少下降流。位于第二尾鳍(15)下方的第一尾鳍(14)的前端(14a)位于第二尾鳍(15)的前端(15a)的前方。因此,将第一尾鳍(14)控制的下降流Df的水流引导至第一及第二尾鳍(14、15)之间,从而将下降流Df整流为向后方的水平方向的水流并加速。
-
公开(公告)号:CN104053595A
公开(公告)日:2014-09-17
申请号:CN201280052781.8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 , 日联海洋株式会社 , 今治造船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大岛造船所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住友重机械海洋工程株式会社 , 常石造船株式会社 ,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
Inventor: 福田哲吾 , 春海一佳 , 村田裕幸 , 安达雅树 , 川岛英干 , 日夏宗彦 , 石黑刚 , 桧垣幸人 , 松尾和昭 , 箙一之 , 村上恭二 , 施建刚 , 柴田繁志 , 沟上宗二 , 庆林防智 , 桑田敬司 , 新井和俊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B1/38 , B63H21/14 , F02B37/164 , Y02T10/144 , Y02T70/1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润滑式船舶的空气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加压空气供给至空气润滑式船舶的主发动机(6)的增压器(10);将加压空气的一部分取出的取出机构;对由取出机构取出的加压空气进一步进行升压的升压机构(30a);供给由升压机构(30a)升压的升压空气的升压路径(41a);对升压机构(30a)进行旁通的旁通路径(51);和选择升压路径(41a)和旁通路径(51)的路径选择机构,由路径选择机构选择升压路径(41a)和/或旁通路径(51),来供给升压空气和/或加压空气,将其向船体(1)的周围喷出。由此,即使由增压器(10)向主发动机(6)供给的加压空气压因主发动机(6)的输出发生变动,并且吃水压因装载状态发生变动,也能够根据这些变动对加压空气进行升压并将其喷出,能够提高能量效率并提高节能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1612978A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申请号:CN200910141755.2
申请日:2009-05-25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海洋工程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70/12 , Y02T70/547
Abstract: 提供能够充分提高推进性能的船体结构。船体(10)具备在右舷船侧(12)及左舷船侧分别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尾鳍及第二尾鳍(14、15)。第一及第二尾鳍(14、15)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在船尾垂线AP和与该船尾垂线AP相距垂线间长度Lpp的10%的前方位置之间。该第一及第二尾鳍(14、15)能够遮挡下降流并减少下降流。位于第二尾鳍(15)下方的第一尾鳍(14)的前端(14a)位于第二尾鳍(15)的前端(15a)的前方。因此,将第一尾鳍(14)控制的下降流Df的水流引导至第一及第二尾鳍(14、15)之间,从而将下降流Df整流为向后方的水平方向的水流并加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