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80861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610133540.6

    申请日:2016-03-09

    Inventor: 周飞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66234 H01L29/70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包括第一区域、环绕第一区域且与第一区域相邻的第二区域,以及环绕第二区域且与第二区域相邻的第三区域;刻蚀衬底,形成鳍部,第一区域的鳍部密度大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鳍部密度;在第一区域的鳍部内形成垂直于所述衬底表面方向的剖面形状为U形的第一开口;在第一开口中形成第一连接层。由于第一区域的鳍部密度较大,鳍部与鳍部之间的距离较小,本发明通过形成垂直于所述衬底表面方向的剖面形状为U形的第一连接层,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层因侧壁具有凸出形貌而发生互相连接,从而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层的形貌对双极结型晶体管的性能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提高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

    功率半导体器件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805150A

    公开(公告)日:2006-07-19

    申请号:CN200510088226.2

    申请日:2005-07-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0661 H01L29/0619 H01L29/0834 H01L29/7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降低恢复损耗而能够使阳极电极区域的杂质扩散深度减小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备有半导体衬底(1)、栅极电极区域(控制电极区域)(2)、阴极电极区域(第一主电极区域)(3)、阳极电极区域(第二主电极区域)(4)以及护圈(5)。半导体衬底(1)从剖视图看具有侧面部,该侧面部具有与主面大致垂直地形成的垂直部(1a)和与该垂直部(1a)连接的台面部(1b)。栅极电极区域(2)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的第一主面(1c)内。阴极电极区域(3)形成在栅极电极区域(2)的表面内的一部分上。阳极电极区域(4)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的第二主面(1d)内。护圈(5)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的第二主面(1d)内,并包围阳极电极区域(4)。

    集电极朝上的射频功率晶体管

    公开(公告)号:CN1353862A

    公开(公告)日:2002-06-12

    申请号:CN00808253.7

    申请日:2000-05-19

    Inventor: T·约翰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66242 H01L29/7378

    Abstract: 公开一种应用外延的台面结构并利用极少数量的掩模来制造低压高频硅功率晶体管的方法。并提供一种低压高频硅晶体管芯片(20),它表现为一种外延台面工艺的硅功率器件。该硅晶体管布局表现为一种具有许多单台面集电极结构(21)的集电极朝上的器件。所述晶体管在工作时利用其衬底作为朝下的发射极,而且基极及集电极区连同焊片(23,25)一起朝上,由此通过采用发射极作为衬底来几乎完全地消除基极至集电极的寄生电容。此外还讲述了这种新结构的被减少的必要制造工艺步骤。

    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与双极晶体管复合结构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181633A

    公开(公告)日:1998-05-13

    申请号:CN96118788.3

    申请日:1996-1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该器件主要解决现有半导体器件导通电阻大,导通电流密度小的问题。采用在金属氧化物MOS功率场效应管结构中引进寄生的双极晶体管Q,并将两者集成在一起的方案,实现复合型结构的MBMT器件。该器件主要包括有一个n+衬底,一个n-外延层,两个铝连接点6、9,外延层n-上分别设置一个p+和一个p-区,铝接点6连接n+与p+区,铝接点9连接p-区与n+区。p+区的位置设在远离阴极区的地方,使阴极处的n+外围只存在p-区。此器件具有输入阻抗高,高耐压,导通电流大的优点。

    半导体器件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9657A

    公开(公告)日:1997-09-17

    申请号:CN96123276.5

    申请日:1996-12-19

    Inventor: 押野雄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395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在N型漏极区的一主面上淀积1016原子数/cm3以上的杂质,扩散10μm形成阳极区。在N型漏极区的另一主面上用离子注入法形成P型基极区、N型源极区。而在所述另一主面上通过控制栅氧化膜形成控制极。在所述漏极区内,有选择地设置低寿命层。因此即使长时间保持在高温状态下,也能防止Fe污染引起的器件特性的变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