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和半导体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206561B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410230783.2

    申请日:2014-05-28

    Inventor: 肖德元

    Abstract: 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和一种半导体结构,所述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牺牲层;刻蚀所述牺牲层至衬底表面,在所述牺牲层内形成开口,所述开口暴露出部分衬底的表面;在所述开口底部的衬底上以及牺牲层上形成催化层;在所述催化层表面形成垂直于衬底表面的碳纳米管束;去除所述牺牲层、位于牺牲层上的催化层和碳纳米管束,保留位于所述开口内的碳纳米管束;形成覆盖所述衬底表面的第一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的表面与剩余的碳纳米管束的表面齐平;在所述第一介质层和碳纳米管束上形成第二介质层;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碳纳米管束顶部电连接。所述方法可以提高互连结构的可靠性。

    半导体器件上自组装的纳米线型互连的制作

    公开(公告)号:CN101512753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780032657.4

    申请日:2007-08-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1/76895 H01L21/2885 H01L2221/109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纳米线型互连元件的半导体器件和一种制作该半导体器件的方法。该器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自组装的金属枝晶并且形成第一和第二金属结构之间的互连元件(424)的金属结构。该制作包括提供适合于实现第一和第二金属结构之间的至少一个金属枝晶生长的与衬底的互连表面区域相邻的周围环境,和通过用能量适合于在第一和第二掺杂衬底区域中产生自由载流子的光子照射pn结并且因而在第一和第二金属结构之间建立适合于金属从第一和第二金属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电解出来的电势差,来发起和维持第一和第二金属结构之间的互连表面区域中的包括至少一个金属枝晶的第三金属结构的自组装。

    形成贯穿衬底的互连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95554A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申请号:CN200880002536.X

    申请日:2008-01-16

    Inventor: T·I·卡明斯

    Abstract: 在形成至少一个贯穿衬底的互连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具有第一表面(202)和相对的第二表面(204)的半导体衬底(200)。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至少一个开口(210),从第一表面延伸到半导体衬底内的中间深度。该至少一个开口由底部(216)部分地限定。在底部上提供至少一个金属催化剂纳米颗粒(220)。在金属催化剂纳米颗粒促进半导体材料(222)的沉积的情况下,在该至少一个开口内沉积导电材料。可以从第二表面去除半导体衬底的材料,以露出填充该至少一个开口的导电材料的一部分(图3K)。在另一实施例中,不使用纳米颗粒,而是选择导电材料来选择性地沉积在部分地限定该至少一个开口的底部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