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车辆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872181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29539.8

    申请日:2025-01-08

    Abstract: 一种双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车辆及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电池和乘员舱的制冷优先级;基于电池和乘员舱的制冷优先级,控制双电子膨胀阀的其中一个电子膨胀阀采用PID闭环控制,并控制另一电子膨胀阀采用查表方式开环控制,其中,双电子膨胀阀中的其中一个电子膨胀阀控制电池制冷,另一个电子膨胀阀控制乘员舱制冷。本申请通过电池和乘员舱的制冷优先级,确定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式,使其中一个电子膨胀阀采用PID闭环控制,另一电子膨胀阀采用查表方式开环控制,在双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系统中,两个电子膨胀阀不会同时用PID闭环控制,不会产生互相影响,且电子膨胀阀的控制与压缩机在控制逻辑上不关联,避免了双制冷时的系统震荡。

    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29194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74152.X

    申请日:2023-03-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及车辆。该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和储能器;储能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腔体空间,腔体空间用于容纳储能介质;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口、第一输出口、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腔体空间内设置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连接在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之间,第二管路连接在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之间;第一输入口与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连接,第一输出口与发动机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第二输入口用于与用热系统的低温介质端连接,第二输出口用于与用热系统的高温介质端连接。本发明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储存在储能器中,且该热量能够稳定地向外输出,可避免用热系统的热量供给不稳定、忽冷忽热的问题。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76594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79924.3

    申请日:2023-04-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防冻液流道板,所述防冻液流道板内设置有防冻液流道,所述防冻液流道分别连接有电池冷却回路、电机冷却回路、乘员舱冷却回路、冷却液防冻液回路以及制冷剂冷媒回路;所述防冻液流道板上固接有九通水阀,所述九通水阀与所述防冻液流道相连,所述九通水阀用于控制新能源汽车的热泵系统中电池冷却回路、电机冷却回路和乘员舱冷却回路的切换,同时进行冷却液防冻液回路和制冷剂冷媒回路的热交换,形成不同工作模式,有利于将不同回路之间的能量回收和再分配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一种带二级溃缩结构的转向柱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6142279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168767.4

    申请日:2023-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带二级溃缩结构的转向柱及车辆,转向柱包括上芯轴和下芯轴,上芯轴与下芯轴花键连接,还包括上护管、中护管和下护管,上芯轴转动的设置于上护管内,下芯轴转动的设置于中护管和下护管内;上护管与中护管的一端滑动连接,下护管与中护管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上护管和下护管与中护管的滑动连接处均设置有压紧机构,压紧机构包括设置在中护管上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上开设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压紧螺塞,压紧螺塞靠近上护管的一端设置有垫片,垫片远离压紧螺塞的一端设置有调整体,调整体与上护管相抵。本发明能够进一步降低溃缩力的峰值,从而减小因驾驶员撞击方向盘时对驾驶员带来的冲击力。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1104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035481.8

    申请日:2025-01-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包括:风口上围结构;风口下围结构,间隔设置于风口上围结构的下方,以使风口上围结构和风口下围结构之间形成进风口;主动进气格栅连接于风口上围结构和风口下围结构之间,主动进气格栅包括可转动的叶片;其中,风口下围结构包括位于主动进气格栅的前方的进气前沿;在垂直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上,进气前沿包括弧形段,弧形段由前向后逐渐升高,叶片与车辆的前进方向具有夹角α,满足90°≤α≤175°。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在进气前沿的弧形设计以及对叶片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夹角进行控制的协同作用下,提高进风口的进风效率,提高车辆与环境间的热量交互效率,进而提高车辆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能力。

    一种电池包集成车体的密封结构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7913443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220009.7

    申请日:2024-0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集成车体的密封结构及车辆,密封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车体框架总成、电池上盖板和电池框架总成,所述车体框架总成和所述电池上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当所述车体框架总成挤压所述密封件时,所述密封件发生形变并与所述车体框架总成的接触面积增加。本申请中,将车体框架总成、电池上盖板和电池框架总成集成在一起,满足整车各项产品安装布置需求,又能提升整车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减重降本,且密封件能够在受到压力时发生形变至与车体框架总成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密封性能。

    车内安全控制方法、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28405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380038.1

    申请日:2023-10-2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内安全控制方法、电子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与车辆对应的数据集,数据集包括车辆的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车辆的剩余电量、车门的开关状态及车速;根据数据集,控制车辆的外循环风门,和/或车窗的开关状态,其中,当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剩余电量小于预设电量、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以及车速为0时,外循环风门处于打开状态,和/或,车窗处于指定开度,指定开度大于0。如此,基于车内二氧化碳浓度、剩余电量和车门的开关状态,进行车内通风的综合控制,有利于提高车内生命安全,避免因摄像头存在检测盲区而对车内生命检测不准,另外,有利于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一种纯电动车辆冷却模块、安装结构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525735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48887.4

    申请日:2022-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电动车辆冷却模块、安装结构及车辆,冷却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冷却风扇总成,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固定连接,冷却风扇总成固定连接于第二换热器,冷却风扇总成的上下两侧设有上安装结构和下安装结构;冷却模块安装结构还包括左侧纵梁、右侧纵梁、前端框架和上安装横梁,冷却模块设置于左侧纵梁与右侧纵梁之间,冷却风扇总成的上安装结构与上安装横梁固定连接,冷却风扇总成的下安装结构与前端框架固定连接,冷却模块倾斜设置。本发明在综合考虑纯电动车辆造型、风阻、储物空间的基础上,优化冷却模块的安装方式和连接方式,使得纯电动车辆能够在不增加安装支架的提高安装的可靠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