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806239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910289444.4
申请日:2019-04-11
IPC: A61K9/50 , A61K47/36 , A61K41/00 , A61P35/00 , A61K39/395 , A61K31/337 , A61K31/704 , A61K3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肿瘤细胞内可控释放药物治疗乳腺癌的微胶囊,包括表面负载磷脂酰胆碱的温度敏感型水凝胶、药物及磁性材料。在肿瘤组织附近施加磁场,当药物随体液流经至肿瘤组织附近时,含有磁性材料的微胶囊在外加固定磁场的作用下,被滞留在肿瘤组织细胞附近。同时基于癌细胞可通过胞吞作用直接吸收胆碱的特点,将表面负载磷脂酰胆碱的温敏型水凝胶微胶囊直接吸收进肿瘤细胞内。再通过施加交变磁场,磁性材料在外加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热量使微胶囊升温,当达到温感型水凝胶的临界转变温度时,水凝胶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相变,从而释放出微胶囊内的药物,极大提高药物的作用效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953976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910289436.X
申请日:2019-04-11
IPC: A61K9/52 , A61K31/122 , A61K31/337 , A61K31/704 , A61K39/395 , A61K41/00 , A61K47/22 , A61K47/38 , A61K47/36 , A61K47/34 , A61K47/32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输运、定点释放药物治疗乳腺癌的微胶囊,包括水凝胶壳体、药物、磁性材料及高亲和性修饰物。在肿瘤组织附近施加外加磁场,当药物随体液流经至肿瘤组织附近时,含有磁性材料的微胶囊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被固定滞留在肿瘤组织细胞附近。再同时基于肿瘤组织附近微环境呈现微酸性、温度常高于正常组织的特点,由pH‑温度双重敏感型水凝胶包覆药物制备的微胶囊达到其临界相转变pH和温度时,引起水凝胶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释放药物。实现智能响应主‑被动靶向输运、定点释放药物的目的,提高药物疗效,并有效减小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避免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伤害。
-
公开(公告)号:CN11692086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918558.7
申请日:2023-07-25
Applicant: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源催化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体金属取代调控乙烷脱氢反应性能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包括活性成分和载体,所述活性成分为Fe3yNiy,所述载体为MxCe1‑xO2‑C;其中x=0.01‑0.04,y=0.5‑1,M为取代金属Ti、Zr和La中的一种;制备方法,包括将Ce前驱体溶液与Ti前驱体溶液混合,然后将混合液中滴加至NaOH溶液中,持续搅拌至形成乳浊液;水热反应得到沉淀物,通过烘干、焙烧得到被金属离子取代后的纳米立方晶体型TixCe1‑xO2‑C载体;将Fe(NO3)3·9H2O)和Ni(NO3)2·6H2O溶于无水乙醇中,并加入TixCe1‑xO2‑C载体,进行溶剂热反应;将所得沉淀物通过烘干、焙烧得到被金属离子取代后的Fe3yNiy/TixCe1‑xO2‑C催化剂。本发明无贵金属的使用,成本较低,且能改善CeO2载体在催化反应中的氧化还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40809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175030.5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业催化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与乙烷反应的晶面可调节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包括可调节暴露晶面结构的二氧化铈载体和活性金属组分,活性金属组分为Fe‑Ni双组分结构,Fe:Ni的摩尔比例为(2‑5):1,活性金属组分的质量分数为0.5%‑5%;二氧化铈载体的微观结构为棒状结构,暴露晶面为(111)和(110)的低指数晶面,制备时取Fe(NO3)3·9H2O和Ni(NO3)2·6H2O溶于无水乙醇中,然后加入棒状二氧化铈后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进行溶剂热反应;过滤出溶剂热反应沉淀物,清洗;将溶剂热反应沉淀物干燥并焙烧得到棒状二氧化铈负载活性金属Fe‑Ni的催化剂。本发明解决现有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催化剂产物选择性差,催化反应方向难以调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766943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33961.7
申请日:2018-05-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1L23/367 ,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响应芯片热点的自适应热质传输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基板和上盖板,上盖板中心位置刻蚀有通孔,散热器基板上刻蚀有与通孔对应且相同半径的中心流体进口,散热器基板上还刻蚀有与中心流体进口相通的多个分形微流道,每个分形微流道中且在两个分支流道内嵌有梯形体热缩型温敏型水凝胶,且该嵌入的水凝胶贯通于两分支流道中。该散热装置换热能力强,流动压降小。嵌入的热缩型温敏型水凝胶能智能响应芯片的局部热点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发生体积变化及水分扩散和输运,实现流道分流时的自适应调控和分支流道内的流量交换,实现流量的自动重新分配,快速带走芯片局部热点热量,有效防止局部热失效问题,维持芯片表面温度的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1804015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32719.1
申请日:2024-03-01
Applicant: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重庆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调查处理中心) , 重庆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15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10/653 , H01M10/48 , H01M10/617 , H01M10/65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均热板复合液冷技术的电池高效散热及低温预热装置,包括包括倒T型均热板、锂电池主体和微针肋液冷板,所述倒T型均热板包含有竖直均热板与水平均热板,所述水平均热板位于微针肋液冷板与锂电池主体的底部之间并与微针肋液冷板及锂电池主体密切接触,所述微针肋液冷板位于倒T型均热板与锂电池主体的底部,且微针肋液冷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液口与出液口。本发明,基于石墨烯的各向异性特性设计,与其他电池散热相比,能以更强的散热性能和更快速的定向导热实现电池包高效散热及良好均温性;将微针肋布置在液冷板中,利用微针肋的超强增强换热性能实现混合动力电池包的良好温度均匀性,适用于高原复杂环境下电池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493173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532488.0
申请日:2018-05-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1L23/46 ,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响应芯片热点的自适应调控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基板和上盖板,上盖板中心位置刻蚀有通孔,散热器基板上刻蚀有与通孔对应且相同半径的中心流体进口,散热器基板上还刻蚀有与中心流体进口相通的多个分形微流道,每个分形微流道中且在两个分支流道的一侧壁上分别嵌有工字型热缩型温敏型水凝胶,两个分支流道的另一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凹坑,且该凹坑与水凝胶在该分支流道上错位设置。该装置换热能力强,流动压降小。水凝胶能智能响应芯片的局部热点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发生体积变化,对分形微流道内散热流体进行自适应流量调控和流量重新分配,快速带走芯片局部热点热量,维持芯片表面温度的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1723622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56851.8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流致振动强化换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仿生柔性管道强化流致振动增强换热方法,包括:将仿生柔性管道物理模型引入预构建的外流场中,获得对应的流场物理模型;采用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流场物理模型进行仿真,获得流场随时间分布情况以及仿生柔性管道的运动数据。根据获得的运动数据,对振动响应结果进行分析,获得振幅变化特征,对温度场进行分析,获得努塞尔数随弧形结构高度和覆盖范围变化的关系传热特征。本发明提供的结构设计以及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设计仿生表面调整优化其覆盖面积和高度,从而起到强化流致振动增强换热,增大振幅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996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310161910.7
申请日:2023-02-24
Applicant: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燃烧动力系统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微细尺度燃烧的两级热光伏热电能源转化装置,包括微燃烧器(1)、发射器(2)、过滤器(3)、光伏电池(4)、热沉(5)、衔接装置(6)、余热回收室(7)、热交换器(8)、绝缘层(9)、第一导电片(10)、P型半导体(11)、N型半导体(12)、第二导电片(13)、绝缘层(14)和散热器(15)。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微细尺度燃烧的两级热光伏热电能源转化装置,在高温燃烧段采用热光伏模组,中低温段采用余热回收结合热电模组,采用余热回收室结合热电模组,极大地减少热电系统中冷却装置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热电模组的温度差,实现热‑电能量高效转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17597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21845.1
申请日:2023-09-01
Applicant: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燃烧动力系统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尺度燃烧的一体化热电能源转化装置,包括燃烧器、高导热铜板、第一氧化铝陶瓷、第一导电带、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第二导电带、第二氧化铝陶瓷和散热器,所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共同组成半导体结构,所述燃烧器相对立的两侧分别依次连接高导热铜板、第一氧化铝陶瓷、第一导电带、半导体结构、第二导电带、第二氧化铝陶瓷和散热器,以使所述燃烧器相对立的两侧形成对称结构。本发明的基于微尺度燃烧的一体化热电能源转化装置,采用圆形燃烧器和半圆柱型半导体,并用针肋散热器,增加系统传热及有效工作面积的同时提高热电冷热段温差,提高热电能源转化装置的发电功率及系统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