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O2空间高效热管理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0012607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297755.0

    申请日:2025-03-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O2空间高效热管理系统及其优化方法,属于空间器件热管理领域。包括泵驱冷却循环和热泵散热循环,通过相变蓄冷设备的枢纽作用,实现散热量的柔性调节,并通过热泵循环提高辐射散热器内的散热温度,从而强化散热能力,减小辐射散热器的发射质量;优化方法中采用遗传算法对辐射散热器、回热器、排气压力三个参数进行优化,以综合效能评价因子作为系统发射质量和能耗的总体评估标准,最终实现热管理系统发射质量降低和能耗降低的协同优化目标。

    多热源互补整车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5313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304909.4

    申请日:2025-0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热源互补整车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基于液冷换热器、电池冷却器和水路四通换向阀,实现不同热源的充分利用;当需要从环境中吸热时,电池、电机电控的余热可作为环境热源的补充,有效提高低环境温度下系统的蒸发压力,此外也可用于室外换热器的化霜处理,提升系统的性能和供热能力;当向环境中放热时,液冷换热器可辅助室外换热器散热,并可将室内换热器中的冷凝水雾化喷向室外换热器强化换热,实现全工况范围内系统的热力学性能的提升。进一步的,该系统采用合理的控制策略及方法,明晰了不同模式下系统部件的启闭以及运行流程,并确定了不同模式下系统的优化目标,辅以多PID耦合实现各个控制目标的快速响应。

    一种散热装置
    3.
    发明公开
    一种散热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063746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245754.X

    申请日:2021-10-26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现有的散热装置散热效率较低,泵消耗能量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制冷剂歧管挡块和蒸发器,所述制冷剂歧管挡块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蒸发器包括微通道散热器,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剂入口与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形成第一制冷剂流动通道,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形成第二制冷剂流动通道,所述制冷剂入口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制冷剂出口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提高CPU的散热效率。

    一种基于蓄能模块的车用热管理系统及其多功能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44765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967728.5

    申请日:2024-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蓄能模块的车用热管理系统及其多功能控制方法,属于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车用热管理系统包括CO2热泵空调系统及冷却液系统。通过对蓄能模块中储能水箱的充能、储能及放能状态的合理切换,实现常规热管理系统不具备的快速制冷、CO2热泵空调系统充冷+冷却电池、电池/电池充热+保温电池、CO2热泵空调充热+保温电池的功能。本发明解决了热泵空调启动过程制冷量不足、小负荷工况热泵空调系统启停频繁、电机电池热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乘员舱舒适性,延长热泵空调系统寿命并充分高效地利用电机电池能量,实现整车能量综合管理。

    一种复叠制冷系统及其快速降温过程中的排气温度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8119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15274.6

    申请日:2023-04-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叠制冷系统及其快速降温过程中的排气温度控制方法,复叠制冷系统包括低温级子系统与高温级子系统,所述低温级子系统与高温级子系统通过冷凝蒸发器连接;所述低温级子系统包括低温级压缩机、低温级热回收器和低温级热回收器旁通阀,所述低温级压缩机的出口与低温级热回收器的高压侧进口连接,所述低温级热回收器的高压侧出口与冷凝蒸发器的低温侧进口连接;所述低温级热回收器的高压侧与低温级热回收器旁通阀并联连接,所述低温级热回收器旁通阀的开度调节范围为0~100%。本发明复叠制冷系统设置有低温级热回收器旁通阀,采用热回收器制冷剂流量可调的方式能调整低温级压缩机的过热度,避免系统性的排气温度超限问题。

    一种用于CO2热泵空调的二次回路热管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10919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068779.6

    申请日:2023-08-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CO2热泵空调的二次回路热管理系统,包括:CO2处理模块,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阀、蒸发器以及气液分离器;室外空气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室内空气模块,包括制冷板块和制热板块;所述制热板块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所述制冷板块包括第五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饮用水模块,包括加热器;电气及余热回收模块,包括变压器变流器、第七换热器和高温储能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充分能量回收与能量梯级利用,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可减小轨道车辆CO2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成本,提高使用安全性。

    实现延迟结霜与快速除霜的车用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4476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967715.8

    申请日:2024-0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延迟结霜与快速除霜的车用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车用热管理系统,包括CO2热泵空调系统和冷却液系统,利用冷却液系统的储热水箱和电池电机换热模块为CO2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热量,通过调节两个系统间的阀门控制,实现延迟结霜和快速除霜功能。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包括延迟结霜控制方法和快速除霜控制方法,通过监控多个关键部件的温度,并合理利用储热水箱和电池电机换热模块的热量,解决了电动汽车在低温高湿工况下车外换热器结霜频繁、除霜缓慢以及除霜过程中乘员舱舒适性较差的问题。不仅能延缓结霜时间,实现快速除霜,而且实现了整车能量的互补和高效利用。

    面向盐湖提锂需求的多能互补低碳供热系统、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75104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731292.1

    申请日:2023-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盐湖提锂需求的多能互补低碳供热系统、装置及方法,该方法将多能互补绿色低碳供热系统博弈架构划分为两级主从博弈,第一级主从博弈上层为博弈架构中间层中的热泵运营商和燃气锅炉运营商,下层为博弈架构底层的电网和天然气运营商;第二级主从博弈上层为博弈架构顶层的碳酸锂制备商,下层为博弈架构中间层为用户提供热能的热泵运营商和燃气锅炉运营商,包含热泵设备、燃气锅炉和水箱储能运营商的多个优化目标;对两级主从博弈进行优化求解,可以得到各博弈参与者的决策方案。

    一种结合博弈论和有限状态机的热电协同能源网络控制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882676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32140.4

    申请日:2023-0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结合博弈论和有限状态机的热电协同能源网络控制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基于复杂的多能源多主体网络,以三类热电设备为博弈主体、两级储能机构为有机补充,构建博弈模型,博弈模型输出的连续结果经有限状态机核实判断,通过模块化离散化的控制逻辑,提前划分热能和电能模块,并进行模式划分,预设大量可以稳定运行的输出状态,采用K‑最近邻算法获得博弈模型实时输出结果的等效误差,选取一种误差最小的预设输出状态作为系统实际运行状态,经过有限状态机控制逻辑对运行状态的判断和调控,解决直接采用博弈论连续理论最佳输出时可能发生的控制失稳现象,既保证系统能够在近最佳状态下运行,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率达到100%。

    整车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综合能效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001335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297776.2

    申请日:2025-03-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车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综合能效评价方法,属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能效评价技术领域。该整车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综合能效评价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车辆实际动态驾驶场景、具有时间积分概念的热管理系统性能评价体系。对应用背景下的实际运行需求进行工况划分,将瞬态维度的评价指标进行时间周期性积分,依次延展为季节、年度、全生命周期维度的指标。此外,热管理系统的能效评价从性能系数转变为热管理能耗系数以直观反映热管理系统的能耗在总能耗中的占比,并且从用户终端的切实体验角度将评价指标落脚到续航里程,以续航里程当量率反映热管理系统的对续航里程的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