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接触一体式缓冲吸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084191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230557.0

    申请日:2021-1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接触一体式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第一吸能安装座、第二吸能安装座、一级导向杆、二级导向杆和吸能体,一级导向杆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气囊,吸能体套设在二级导向杆上。本发明利用导向杆、气囊和吸能安装座配合,实现了一级缓冲吸能,利用吸能体、二级导向杆、吸能安装座和转向连接结构配合,实现了二级压溃吸能,同时巧妙的利用了关节球轴承的6自由度特性,实现了中间吸能模块在水平和垂向上跟随车辆运动的功能,有效的增强了装置的纵向承载能力,提高了列车碰撞过程中中间车辆抗失稳的能力,让缓冲吸能装置具有可靠性高、抗失稳能力强和多次重复利用的特点。

    甲醇锂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排气余热回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999900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431730.1

    申请日:2015-07-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623 Y02T10/6243 Y02T10/62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甲醇锂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排气余热回返系统,设置在甲醇锂电池混联式混合汽车上以回收利用甲醇发动机尾气余热,混合汽车动力由与甲醇改质气装置8气路相连的甲醇发动机和锂电池2提供,甲醇改质气装置8设置有电加热器9,其特征在于,由控制器、受控制器控制的阀系和相应的管路、为控制器1提供温度信息的温度传感器构成动力排气余热回返系统:发动机5的尾气口与第一换向阀4的进气端气路连接;第一换向阀4的出气端具有三条支路,即通过消音器11排空的第一支路、为锂电池2外腔加热的第二支路和为甲醇改质气装置8提供辅助热量的第三支路。本发明尾气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可将排气余热充分利用以达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适用于各类载荷的混合动力汽车。

    一种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建模及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0251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976704.1

    申请日:2023-08-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建模及参数优化方法,涉及列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包括获取轨道列车关于耐撞性结构的初始化参数信息以及碰撞场景信息;建立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模型,根据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模型编制仿真程序并进行仿真计算;制定多个轨道列车纵向碰撞的能量配置方案;根据多个轨道列车纵向碰撞的能量配置方案,分别计算不同能量配置方案的轨道列车碰撞过程中的评价指标数值;对得到的评价指标数值进行归一化和无量纲化处理,进而得到最优能量配置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高了车钩力求解速度与稳定性,优选方案更加科学、全面和客观,能更有效降低车钩力高频震荡和不连续的问题,同时提高参数优化效率。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接触一体式缓冲吸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084191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11230557.0

    申请日:2021-1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接触一体式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第一吸能安装座、第二吸能安装座、一级导向杆、二级导向杆和吸能体,一级导向杆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气囊,吸能体套设在二级导向杆上。本发明利用导向杆、气囊和吸能安装座配合,实现了一级缓冲吸能,利用吸能体、二级导向杆、吸能安装座和转向连接结构配合,实现了二级压溃吸能,同时巧妙的利用了关节球轴承的六自由度特性,实现了中间吸能模块在水平和垂向上跟随车辆运动的功能,有效的增强了装置的纵向承载能力,提高了列车碰撞过程中中间车辆抗失稳的能力,让缓冲吸能装置具有可靠性高、抗失稳能力强和多次重复利用的特点。

    一种内燃机锂电池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温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119027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601459.1

    申请日:2015-0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锂电池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组温度控制系统。其包括内部带有热交换器的电池组1;锂电池内部的温度传感器2;与锂电池组热交换器腔体1相连的以实现冷热传递的空调系统5;与进出气管道和电脑控制器相连的阀系;与电池组1、空调系统5、电动机控制器9相连的电脑控制器3。本发明温度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汽车尾气对锂电池组热交换器腔体1输送热量,使锂电池组热交换器腔体1温度升高,当锂电池组热交换器腔体1温度过高时而通过空调系统5对锂电池组热交换器腔体1输送冷气,可以使得锂电池组热交换器腔体1温度降低,实现了锂电池组在不同环境下始终处于一个恒温状态下工作,有效延长锂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一种轨道列车碰撞能量配置方案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9539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23836.6

    申请日:2023-09-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碰撞能量配置方案设计方法,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关于轨道列车的初始条件以及碰撞场景,确定需要满足的列车的最大平均加速度;根据初始条件和最大平均加速度,确定列车头车车辆端部和中间车辆端部的吸能结构所需要满足的吸能容量;基于吸能容量,计算每个轨道列车端部各吸能结构的压溃力和行程;根据吸能容量、压溃力和行程,确定多级耐撞性结构各吸能结构的压溃力和行程参数,得到多级耐撞性结构的能量配置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建立的列车多级耐撞性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具有设计方法简单,不需要建立列车碰撞仿真分析动力学模型反复迭代计算,能适用于高速碰撞场景下的设计需求,并提高参数化设计效率。

    一种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建模及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02517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76704.1

    申请日:2023-08-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建模及参数优化方法,涉及列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包括获取轨道列车关于耐撞性结构的初始化参数信息以及碰撞场景信息;建立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模型,根据轨道列车纵向碰撞仿真模型编制仿真程序并进行仿真计算;制定多个轨道列车纵向碰撞的能量配置方案;根据多个轨道列车纵向碰撞的能量配置方案,分别计算不同能量配置方案的轨道列车碰撞过程中的评价指标数值;对得到的评价指标数值进行归一化和无量纲化处理,进而得到最优能量配置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高了车钩力求解速度与稳定性,优选方案更加科学、全面和客观,能更有效降低车钩力高频震荡和不连续的问题,同时提高参数优化效率。

    一种液压剪断导向式防爬吸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729443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1008757.0

    申请日:2023-08-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爬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液压剪断导向式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管、防爬部、第一连接部、多个隔板以及两个导向板,防爬部设置于吸能管的一端,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吸能管的另一端;沿吸能管的轴向,多个隔板依次设置于吸能管内部,以将吸能管的内部分隔为多个第一吸能腔,多个第一吸能腔内均填充有第一蜂窝体;沿吸能管的垂向,两个导向板对称设置于吸能管内;导向板倾斜设置且具有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连接端与防爬部连接,自由端依次穿过多个隔板后延伸至第一连接部外。本发明提供的防爬吸能装置能够实现在吸能阶段使得吸能管以及蜂窝体沿纵向冲击方向发生有序可控的塑性变形,同时提升防爬吸能装置在垂向和横向上的承载能力。

    一种液压剪断导向式防爬吸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72944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1008757.0

    申请日:2023-08-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爬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液压剪断导向式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管、防爬部、第一连接部、多个隔板以及两个导向板,防爬部设置于吸能管的一端,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吸能管的另一端;沿吸能管的轴向,多个隔板依次设置于吸能管内部,以将吸能管的内部分隔为多个第一吸能腔,多个第一吸能腔内均填充有第一蜂窝体;沿吸能管的垂向,两个导向板对称设置于吸能管内;导向板倾斜设置且具有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连接端与防爬部连接,自由端依次穿过多个隔板后延伸至第一连接部外。本发明提供的防爬吸能装置能够实现在吸能阶段使得吸能管以及蜂窝体沿纵向冲击方向发生有序可控的塑性变形,同时提升防爬吸能装置在垂向和横向上的承载能力。

    一种无人驾驶状态下的轨道列车防碰撞识别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18552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61883.6

    申请日:2024-07-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状态下的轨道列车防碰撞识别装置及方法,涉及轨道交通试验技术领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检测系统和定位系统,车体的一侧安装有司机室结构,底架边梁上布置有定位系统,通过获取列车车身周边的三维成像数据,存储形成完整的铁路网大数据检测集群;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对铁路网大数据检测集群进行训练,得到铁路列车侵入物判断预测模型;对实时侵入物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后的结果进行综合判定;以实现对铁路系统侵入物的预判和应对。本发明有效地解决现有高速列车难以实时探测异物侵入和自主避障的技术难题,为轨道车辆在高速运行下的全场景探测能力提供种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现途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