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控制方法和装置、电子装置、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79617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755062.3

    申请日:2024-11-2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车辆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车辆和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车辆包括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用于改变车辆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方法包括:当车辆底部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高度不大于障碍物的高度时,控制升降装置运行,以降低车辆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如此,可获取障碍物的高度,并根据障碍物的高度控制升降装置运行,车辆底部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高度不大于障碍物的高度时控制升降装置收缩,以增加车体与障碍物的接触面积,利用车体撞破障碍物,或利用车体吸收整车的动能,确保车辆在车辆的易损、重要结构,例如电池包接触到障碍物之前停止,从而避免车辆的易损、重要结构受到撞击,实现车辆的易损、重要结构的有效防护。

    一种车辆碰撞防护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982137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982616.3

    申请日:2024-12-2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碰撞防护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车辆,涉及车辆碰撞保护技术领域。该方法在确定车辆与障碍物存在碰撞风险的情况下,控制前轮向非碰撞侧转向,并以前轮为支点,控制车辆向非碰撞侧做摆尾运动。该方法首先通过控制前轮向非碰撞侧转向,使车辆尽可能地进行转向避让,避免直接与障碍物相撞而加剧碰撞危险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前轮为支点,控制车辆向非碰撞侧做摆尾运动,使得车辆侧滑带动整车远离碰撞区域,从而减弱碰撞的严重程度,降低因碰撞给乘员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使得乘员在Y方向上远离了碰撞位置,最大程度减小对乘员的伤害。

    车身吸能结构及车辆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162628U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323136257.3

    申请日:2023-11-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包括相互连接的防撞梁和纵梁,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上,第一吸能组件,所述第一吸能组件设置于所述纵梁外侧,所述第一吸能组件设置于所述吸能盒的后方,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内形成有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一吸能腔用于吸收碰撞时所述吸能盒传递到所述第一吸能组件的能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吸能结构,通过在防撞梁上设置吸能盒,并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吸能组件,使车身碰撞时能量依次被吸能盒和吸能组件内的第一吸能腔吸收,减少传递到乘员舱的碰撞能量,降低乘员舱被压溃的风险,增大乘员舱的生存空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