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02756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210145637.4

    申请日:2022-02-17

    Inventor: 千野峻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具备边梁(1)、后轮罩(2)、后侧车架(3)、闭塞板(10)。在后侧车架(3)的与后轮罩(2)的前部接近的区域设置外弯曲部(40o)和内弯曲部(40i)。在闭塞板(10)设有从后侧车架(3)的外弯曲部(40o)的后端部的附近的正上方位置向车辆前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外侧棱线(50o)、在后侧车架(3)的内弯曲部(40i)的正上方位置实质上沿着内弯曲部(40i)向车辆前方侧弯曲延伸的内侧棱线(50i)。外侧棱线(50o)与内侧棱线(50i)在后侧车架(3)与边梁(1)的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汇合。

    车身后部构造
    2.
    发明公开
    车身后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513323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039232.7

    申请日:2023-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能够提高卷收器的设计自由度并确保卷收器的安装强度、实现轻量化。车身后部构造(1)包括:后车轮罩(70);后横梁(60),其在后车轮罩(70)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柱(8),其从后车轮罩(70)的上部向上方延伸设置;车轮罩加强部件,其沿后车轮罩(70)设置并将后横梁(60)与柱(8)相连;卷收器(150),其为安全带卷绕装置;以及托架(180),其用于将卷收器(150)固定于车身,托架(180)的一端部与车轮罩加强部件结合,托架(180)的其他部分从一端部向车身前方或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与后车轮罩(70)结合。

    车身后部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2756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145637.4

    申请日:2022-02-17

    Inventor: 千野峻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具备边梁(1)、后轮罩(2)、后侧车架(3)、闭塞板(10)。在后侧车架(3)的与后轮罩(2)的前部接近的区域设置外弯曲部(40o)和内弯曲部(40i)。在闭塞板(10)设有从后侧车架(3)的外弯曲部(40o)的后端部的附近的正上方位置向车辆前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外侧棱线(50o)、在后侧车架(3)的内弯曲部(40i)的正上方位置实质上沿着内弯曲部(40i)向车辆前方侧弯曲延伸的内侧棱线(50i)。外侧棱线(50o)与内侧棱线(50i)在后侧车架(3)与边梁(1)的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汇合。

    车身后部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19665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024118.2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后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压溃而增大冲击吸收能量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0)具备后框架(12)和梁构件(13)。后框架具有第一内侧筋条(38)及第一外侧筋条(39)、以及第二内侧筋条(41)及第二外侧筋条(42)。第一内侧筋条(38)及第一外侧筋条(39)在接近梁构件的部位处分别形成于内侧壁(31)及外侧壁(32)。第二内侧筋条(41)及第二外侧筋条(42)在相对于各第一筋条(38、39)向车身前方离开的部位处分别形成于内侧壁及外侧壁。第一外侧筋条形成为比第一内侧筋条增加脆弱性。

    车身后部结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027566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210141137.3

    申请日:2022-0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具备边梁(1)、后侧车架(3)、横梁、纵臂、臂安装托架(14)、闭塞板(10)。纵臂将前端部经由安装构件(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臂安装托架(14)固定于后侧车架(3)的截面内,具有将安装构件(9)紧固固定的固定螺母(20)。托架加强构件(22)对臂安装托架(14)进行加强。闭塞板(10)将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的上方侧的开口闭塞。托架加强构件(22)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结合于边梁(1)和横梁,并将上部结合于闭塞板(10)。

    车身的后部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89092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151445.9

    申请日:2023-02-22

    Abstract: 本发明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有效果地提高后侧车架对车辆的碰撞造成的载荷的输入的耐受性。本发明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后侧车架(10),在车身(1)的后部的底板部(2)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朝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前横梁(30),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第一连结部(31);后横梁(40),在位于比第一连结部(31)更靠后侧处的第二连结部(41)连结于后侧车架(10);臂安装部(17),被设于后侧车架(10);以及加强构件(60),在后侧车架(10)的剖面内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对臂安装部(17)进行加强,加强构件(60)被配置于车身(1)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连结部(31)与第二连结部(41)之间的位置。

    车身后部构造
    7.
    发明公开
    车身后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51332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008459.5

    申请日:2023-01-04

    Inventor: 千野峻吾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耐碰撞性能且实现轻量化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后车架(30),其在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后轮罩(70),其从后车架(30)的车宽方向外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后横梁(60),其在地板面板(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轮罩加强部件,其沿着后轮罩(7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和上加强件(4),其将后车架(30)的开口部覆盖,上加强件(4)具有前部加强件(40)以及后部加强件(50),轮罩加强部件的下部与上加强件(4)以及后横梁(60)结合,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相对于上加强件(4)与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

    车辆的下部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20757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0811374.4

    申请日:2019-08-29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避免前部侧方框架的截面的大型化的同时利用前部侧方框架部分来可靠地承接来自前方的冲击载荷的车辆的下部结构。车辆的下部结构具备前部侧方框架(10)、车身强度构件、地板(12)及电源单元。前部侧方框架(10)的至少后部区域(10r)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电源单元配置于地板(12)的下方。地板(12)具备:一对加强板部(12A),它们与各前部侧方框架(10)的后部区域(10r)接合,且覆盖后部区域(10r)的上方;以及地板主体部(12B),其构成加强板部(12A)以外的部分。加强板部(12A)形成为比地板主体部(12B)高强度。

    车体下部结构
    9.
    发明公开
    车体下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68363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310278851.1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刚性并可抑制底板的变形。车体下部结构,包括:底板;下纵梁;底板横梁,在底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与下纵梁连接,底板横梁具有上部构件与下部构件,上部构件与下部构件形成闭合截面;以及底板通道,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到底板横梁的中心,下部构件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与底板通道的开口截面连接,从车体底部往上看时,下部构件具有向车体上方凹陷的凹部,凹部具有随着越往车辆后方越往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扩宽部。

    车身后部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027565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210116775.X

    申请日:2022-02-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具备边梁(1)、后侧车架(3)、横梁、侧门(11)、纵臂、臂安装托架(14)、托架加强构件(22)。侧门(11)在与边梁(1)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叠的位置内置有门梁(12)。纵臂将前端部经由安装构件(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后侧车架(3)的前部区域(3F)。托架加强构件(22)将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结合于边梁(1)的上方的内角部(ci),将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直接或间接地结合于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