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919665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210024118.2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后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压溃而增大冲击吸收能量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0)具备后框架(12)和梁构件(13)。后框架具有第一内侧筋条(38)及第一外侧筋条(39)、以及第二内侧筋条(41)及第二外侧筋条(42)。第一内侧筋条(38)及第一外侧筋条(39)在接近梁构件的部位处分别形成于内侧壁(31)及外侧壁(32)。第二内侧筋条(41)及第二外侧筋条(42)在相对于各第一筋条(38、39)向车身前方离开的部位处分别形成于内侧壁及外侧壁。第一外侧筋条形成为比第一内侧筋条增加脆弱性。

    车身后部结构
    2.
    发明公开
    车身后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9184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111111.9

    申请日:2023-0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后地板、地板加强构件、牵引载荷承受部、以及后方载荷承受构件。后地板配置于车身后部。地板加强构件设置于后地板的下表面,从后地板的后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牵引载荷承受部经由地板加强构件从后地板的后部向下方突出。后方载荷承受构件从地板加强构件的后壁的下部比牵引载荷承受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

    车身后部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10520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0806012.8

    申请日:2022-0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在载荷从车身后方输入时能够防止备胎向后部座位施加载荷的情况,而且,能够充分确保行李室的空间。该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备胎凹坑,其以相对于车辆后部的底板向下方凸出的方式设置,且具备将备胎的中心部固定的备胎固定部;以及千斤顶底座,其设置于所述备胎凹坑,其中,所述千斤顶底座从所述备胎凹坑的车身后方向下方延伸,所述千斤顶底座的前端部连续延伸至比所述备胎固定部靠车身前方的位置。

    车身后部结构
    4.
    发明公开
    车身后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9184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043770.3

    申请日:2023-0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能够稳定地抑制备胎向乘员室方向的移动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后底板(11)、底板加强构件(20)及牵引载荷承受部。后底板(11)在上表面侧横置地配置有备胎(16)且将备胎(16)的大致中心部固定。底板加强构件(20)固定于后底板(11)的下表面。牵引载荷承受部经由底板加强构件从后底板(11)的后部向下方突出。底板加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从牵引载荷承受部的支承位置向比备胎(16)的固定位置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延伸。在由底板加强构件对后底板加强的加强区域中的比备胎(16)的固定位置靠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与前后的区域相比抗弯强度低的变形容易部(22)。

    车辆后部结构
    5.
    发明公开
    车辆后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2043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211689774.0

    申请日:2022-12-27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在冲击载荷从车身后方输入时,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由此能够改善车辆的安全性的车辆后部结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备用轮胎托架,其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后方形成得长;备用轮胎,其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以及加强构件,其具有从后底盘的后部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的第二倾斜加强部。备用轮胎托架具有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第一易弯折部。加强构件具有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第二易弯折部。

    车身后部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19665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024118.2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后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压溃而增大冲击吸收能量的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0)具备后框架(12)和梁构件(13)。后框架具有第一内侧筋条(38)及第一外侧筋条(39)、以及第二内侧筋条(41)及第二外侧筋条(42)。第一内侧筋条(38)及第一外侧筋条(39)在接近梁构件的部位处分别形成于内侧壁(31)及外侧壁(32)。第二内侧筋条(41)及第二外侧筋条(42)在相对于各第一筋条(38、39)向车身前方离开的部位处分别形成于内侧壁及外侧壁。第一外侧筋条形成为比第一内侧筋条增加脆弱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