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22997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11571454.9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遮挡落石的道路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用于道路防护领域,遮挡落石的道路防护结构包括挡土墙,挡土墙设在道路靠近山体侧;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顶部支撑防护结构与挡土墙的顶部连接,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遮挡在道路上方。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施工挡土墙步骤,在道路靠近山体侧施工挡土墙,挡土墙顶部预设连接结构;施工支撑结构步骤,在道路远离山体侧施工支撑结构;施工顶部支撑防护结构步骤,在挡土墙的连接结构和支撑结构之间施工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遮挡在道路上方。该技术方案防护落石能力强、结构简单,施工成本和工程费用不高,在落石防护区特别是景观要求高的城区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16343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185088.5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填土路段管桩复合地基的软基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定位环压入地基中;将管桩对应压入定位环中,并穿入地基的持力层中,管桩的上方形成有腔室;将环形空腔中的土体清理至管桩的内腔中,环形空腔和腔室连通形成圆柱形空腔;在管桩的顶部安装限位器,并使限位器连接或抵接于管桩和定位环;在圆柱形空腔中依次填入轻型柔性填充物和散体填充物;在原地面上设置土工格室层。利用定位环和管桩的依次压入即可形成圆柱形空腔,无需开挖表层土即可在管桩的顶部即圆柱形空腔中放置填充组件,从而形成土拱效果,减少路面沉降。此外,管桩的底端可穿入到地基的持力层中,管桩的顶端由定位环和限位器进行约束,从而避免管桩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12031122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725255.X
申请日:2020-07-24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查井注浆系统及方法,包括检查井、排水管和注浆组件,所述注浆组件包括注浆管和送浆管,所述注浆管设在所述检查井和所述排水管的衔接处,所述注浆管呈环状,所述注浆管套装于所述排水管外侧,所述注浆管上设有注浆孔,所述送浆管与所述注浆管连接,所述送浆管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管口。在新建检查井侧壁设置附着式注浆管和送浆管,待检查井施工完成、排水管回填完成后,通过对检查井注浆,使检查井与排水管衔接处形成环形水泥加固土,避免因渗漏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引起路面坍塌,保障行人和车辆安全,维护城市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21588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82088.2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E01C1/00 , E01C1/04 ,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道路地下空间布置的互通立交,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主隧道,主隧道设置于地下,主隧道用于连接被障碍物分隔的两侧路网;分流道路,主隧道的两端分别衔接有分流道路;连接匝道,连接匝道连接所述主隧道和所述分流道路,所述连接匝道位于所述主隧道和所述分流道路的单侧或双侧,所述连接匝道紧贴所述主隧道或所述分流道路布置,所述连接匝道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平行于所述主隧道或所述分流道路。主隧道的两端分别衔接了多条分流道路,以实现主隧道的多点进出,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提升了主隧道的分流功能。主隧道布置在现有道路的地下空间,连接匝道紧贴主隧道或分流道路布置,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征地拆迁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01634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1185088.5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填土路段管桩复合地基的软基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定位环压入地基中;将管桩对应压入定位环中,并穿入地基的持力层中,管桩的上方形成有腔室;将环形空腔中的土体清理至管桩的内腔中,环形空腔和腔室连通形成圆柱形空腔;在管桩的顶部安装限位器,并使限位器连接或抵接于管桩和定位环;在圆柱形空腔中依次填入轻型柔性填充物和散体填充物;在原地面上设置土工格室层。利用定位环和管桩的依次压入即可形成圆柱形空腔,无需开挖表层土即可在管桩的顶部即圆柱形空腔中放置填充组件,从而形成土拱效果,减少路面沉降。此外,管桩的底端可穿入到地基的持力层中,管桩的顶端由定位环和限位器进行约束,从而避免管桩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07419731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664424.1
申请日:2017-08-04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IPC: E02D1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扶壁板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前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低于后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通过连续的桩顶支撑板相连接,桩顶支撑板与后排支护桩之间沿基坑侧壁方向间隔设有扶壁板,通过降低前排支护桩的桩顶标高,基坑土方开挖至一定深度后才进行前排支护桩的冠梁及第一道内支撑施工,既充分发挥了后排支护桩的抗弯能力,又可以减少位于基坑顶部的1~2道内支撑,加快基坑施工进度;而且,前排支护桩和后排支护桩之间通过施工桩顶支撑板和扶壁板,可将后排支护桩的水平力传递至前排支护桩,提高整个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整体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012731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73917.5
申请日:2016-05-30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分期实施的方法,用于城市道路路基路面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清除道路的杂填土,对清除后的表面进行碾压;回填路基材料至设计路床顶部;路床顶部实施过渡性路面结构,渡性路面结构在沉降过渡期作为临时路面,待沉降稳定后,再加铺永久性路面结构。本发明顺应软弱地基的沉降规律,对软弱地基仅进行局部处理,对路面结构分期实施,在会出现较大沉降的时间段内,采用与“过渡性”路基具有协调性的过渡性路面结构;待沉降稳定后,在过渡性的路面结构上再加铺永久路面结构。由此,确保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协调联动,整个过程仅增加了调平层的那部分沥青层,未引起造价的大幅提升,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
公开(公告)号:CN205776335U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20512949.4
申请日:2016-05-30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路堑挡土墙,用于市政道路技术领域,包括挡土墙和若干泄水管,泄水管的顶端伸入挡土墙墙后土体,泄水管的底端在挡土墙墙面形成泄水口,各泄水口通过紧贴墙面的连接管相连,连接管沿墙面向下延伸到路面高度以下,再从路面下横向接到道路的收水口,连接管在接入收水口处设置隔网。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管可将墙面上呈漫流状态的水流变为集中收水,然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通过以上方式,改变了泄水口的位置,对水的去向进行管理,而不是让其无序流动,出水口的处理体现了细节上的精细与严谨。以上设计方案,可消除在景观、安全、卫生、功能方面存在的隐患,对挡土墙结构未有触动,改造成本低,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
公开(公告)号:CN205741824U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620513626.7
申请日:2016-05-30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IPC: E01C1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6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路表排水系统,用于市政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包括路面和绿化带,绿化带断面呈“U”形,绿化带中线标高低于路面标高,路面具有横坡,路面具有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包括路床、基层和面层,路面与绿化带的边界铺设第一压条,第一压条的顶部与路面的顶面平齐,第一压条的底部与基层顶部平齐,路面与绿化带的边界依自然弧面平顺相接。本实用新型中绿化带在路面的一侧形成集水洼地,路面边界处设置第一压条,可让路面上的雨水沿横坡快速进入绿化带,同时防止绿化带中的水横向进入路面,实现雨水对于地下水位的补充,本实用新型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建设上的体现,本方案简单、易行、实用、成本低,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209568379U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822164751.3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遮挡落石的道路防护结构,用于道路防护领域,包括挡土墙,挡土墙设在道路靠近山体侧;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顶部支撑防护结构与挡土墙的顶部连接,顶部支撑防护结构遮挡在道路上方,绿化带,设在道路远离山体侧。在道路靠近山体侧设置挡土墙,在挡土墙顶部设置遮挡在道路上方的顶部支撑防护结构,挡土墙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山体边坡,另一方面,与顶部支撑防护结构一起可以防止落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该技术方案防护落石能力强、结构简单,施工成本和工程费用不高,生态环保、景观效果好,在落石防护区特别是景观要求高的城区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