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34396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282401.X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相不锈钢粘性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切削过程中高温,高应变率的影响,分析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中的影响,为研究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提供了依据。构建了考虑粘性效应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研究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从而影响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52627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811362627.6
申请日:2018-11-16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B23B27/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机械加工刀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安装多种刀片可转位车刀,包括刀片(2)、刀体(1)、刀柄(7)、螺钉(3)和(6)、螺栓(4)、弹性垫片(5),方形垫块(8),螺钉通过刀片和方形垫块将刀片固定在刀体上,刀体中央设有圆形凹槽,凹槽内开有一个大圆孔和四个小圆孔,小圆孔成圆形对称布置,刀体和刀柄利用螺栓进行固定,为了防止刀体发生倾斜,利用大圆孔两侧的螺钉加固,刀柄上开有两个矩形槽,使刀体底部的长方体镶嵌在矩形槽内,对刀体进行轴向和周向固定,本发明是一种可以安装多种刀片可转位车刀,加工比较复杂的工件时,可以方便快速旋转刀体使用不同的刀片切削工件,并且在切削刃磨损后,可以旋转刀片用其它切削刃进行切削,结构简单合理,节省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
-
公开(公告)号:CN117095773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070284.7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表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切削过程中高温,高应变率的影响,分析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中的影响,为研究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提供了依据。构建了考虑粘性效应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研究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从而影响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535677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277337.1
申请日:2022-03-18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表面微织构的变螺旋不等齿距立铣刀,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刀柄部与铣削刀头,铣削刀头上设置有多个铣削刃,包括四个周铣削刃和四个底铣削刃,其中在铣刀圆柱面的周铣削刃采用变螺旋结构,相邻两底铣削刃之间采用变齿距结构,各铣削刃之间设置有排屑槽,在立铣刀端面上有扇形排列的多排圆形微织构。该铣刀内部设有多条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上端与进液孔相连通,铣削刀头的底部设置有与冷却通道相连通的出口,在出口内部固定设置有过滤网。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铣削过程中的刀具振动,增强冷却液的润滑效果,减小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降低加工过程中的铣削力,防止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状杂质堵住冷却孔,延长刀具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833163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252451.4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的齿轮。这种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的齿轮相比于常规齿轮副啮合有更好的抗磨损性能,其特征是齿轮副表面分布长宽比为2:1的四边形凹坑,凹坑的深度在0.01~0.1mm之间。在高速重载的极端工况条件下,齿面存在复杂的相互摩擦和高温高应力的多重作用,而本新型齿轮由于具有类似蜣螂头部表面凹坑形貌,可以有效的改善齿面润滑、降低齿面摩擦,进而发挥减摩作用,使其使用寿命和力学性能与具有相同基体材料的常规齿轮相比,有显著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025328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1911064100.X
申请日:2019-11-04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各种机器中的减阻、耐磨滑动导轨,特别是一种具有仿生耐磨表面的滑动导轨,其特征是滑动导轨工作表面上分布长宽比为2:1的四边形凹坑,凹坑的深度在0.01~0.1mm之间。本发明滑动导轨由于具有类似蜣螂头部表面凹坑形貌,可以显著提高滑动导轨工作表面的耐磨性同时降低滑动导轨工作时的摩擦力,改善滑块与滑动导轨之间的润滑性能,使其使用寿命和力学性能与具有相同基体材料的光滑导轨相比有显著提高,同时减少低速重载工况下爬行现象的发生。本发明滑动导轨工作区域仿生耐磨表面采用球头铣刀高速铣削成形,通过改变背吃刀量、进给量、行距、每行刀齿初始相位差控制加工表面的形貌和尺寸,加工效率高,经济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05665846B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610178034.9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Abstract: 车削梯形内螺纹瞬态切削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它涉及内螺纹切削力模型的构建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利用测力仪对瞬态切削力进行在线测量的方法会使得测力仪与工件产生干涉现象,使测量结果受测试位置的影响较大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步骤一、对大螺距螺纹车削过程分析,建立振动作用下刀尖实际切削运动轨迹数学模型;步骤二、依据车削大螺距螺纹刀‑工接触关系,建立振动作用下刀具左、右刃瞬态切削姿态模型;步骤三、建立振动作用下刀具左、右刃瞬态切削层参数模型,并最终建立车削大螺距梯形内螺纹刀具左、右刃瞬态切削力模型。本发明为完整揭示振动与切削的交互作用关系、实现对梯形内螺纹车削过程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09577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070284.7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表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切削过程中高温,高应变率的影响,分析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中的影响,为研究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提供了依据。构建了考虑粘性效应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研究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从而影响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476142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070358.7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哈尔滨理工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切削力逆向识别修正本构参数的解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从微观位错角度分析奥氏体相与铁素体相的粘性行为,基于两相的粘性效应以及混合法则建立S32760双相不锈钢的粘性本构模型;S2:基于Oxley理论建立直角切削等分剪切区模型,对切削过程中多物理场分布进行预测;S3:基于直角切削实验对本构参数逆向识别修正。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切削过程中高温,高应变率的影响,分析粘性效应对切削过程中的影响,为研究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提供了依据。构建了考虑粘性效应的双相不锈钢本构模型,研究流动应力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解决了已有方法忽略切削过程中的粘性效应从而影响本构模型准确性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