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48638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17738.0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改善棒材带状缺陷和力学性能的方法及凸轮轴,属于连铸工艺技术领域,对成分合格的钢水通过连铸机进行浇铸;在凝固阶段,采用压下工艺;凝固后,将热态铸坯进行轧制;所述压下工艺为通过铸坯中心固相率的变化来控制压下量,压下区域的中心固相率为0.09‑1.0之间,总压下量为10mm,中心固相率小于0.4所对应的连铸压下区域内,总压下量不小于1mm且不大于2mm。通过控制压下工艺,同时抑制等轴晶区域的宏观偏析和半宏观点状偏析的形成,大大改善带状缺陷,提高了凸轮轴棒材径向塑性和冲击韧性,使得后续采用楔横轧制备出的凸轮轴满足指标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226059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17739.5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2D11/16 , B22D11/18 , B22D11/115 , B22D11/20 , B22D11/22 , C22C38/04 , C22C38/02 , C22C38/18 , C22C38/08 , C22C38/16 , C22C38/20 , C22C38/40 , C22C38/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改善高碳低合金钢宏观和半宏观偏析的压下控制方法,属于连铸工艺技术领域,所述高碳低合金钢的合金含量质量百分比为1.5‑2.5%,C含量的质量百分比为0.50‑0.65%,其中Mn含量的质量百分比为0.5‑1.0%;在连铸压下区域内,通过铸坯中心固相率 的变化来控制压下量,所述压下区域的中心固相率为0.09‑1.0,总压下量为10mm,中心固相率小于0.4所对应的连铸压下区域内,总压下量不小于1mm且不大于2mm。本发明通过控制压下工艺,同时抑制等轴晶区域的宏观偏析和半宏观点状偏析的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1722605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517739.5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2D11/16 , B22D11/18 , B22D11/115 , B22D11/20 , B22D11/22 , C22C38/04 , C22C38/02 , C22C38/18 , C22C38/08 , C22C38/16 , C22C38/20 , C22C38/40 , C22C38/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改善高碳低合金钢宏观和半宏观偏析的压下控制方法,属于连铸工艺技术领域,所述高碳低合金钢的合金含量质量百分比为1.5‑2.5%,C含量的质量百分比为0.50‑0.65%,其中Mn含量的质量百分比为0.5‑1.0%;在连铸压下区域内,通过铸坯中心固相率的变化来控制压下量,所述压下区域的中心固相率为0.09‑1.0,总压下量为10mm,中心固相率小于0.4所对应的连铸压下区域内,总压下量不小于1mm且不大于2mm。本发明通过控制压下工艺,同时抑制等轴晶区域的宏观偏析和半宏观点状偏析的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9059532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1810901183.2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F27B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氧化的高温管式炉炉口结构设计,包括上下两层不同结构的耐火砖,上层砖开有狭缝,用作氩气出口,下层砖开有圆孔,用于脱氧、合金化、加渣操作;上层砖与下层砖可分离;利用耐火砖封住炉口,耐火砖可耐炉口高温,采用双层砖理念,上层砖满足氩气出口需要,下层砖可减少钢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本防氧化的高温管式炉炉口结构设计可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维持炉膛内良好的保护气氛,减少钢液氧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47539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06021.X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模式主动控制中间包通道出口钢液流动方向的装置及控制方法,属于连铸中间包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包括:通道式中间包本体,所述通道式中间包本体包括注流室、浇注室以及连接所述注流室和浇注室的至少两个加热通道;感应加热装置,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分别设置于加热通道上且靠近所述注流室的一侧;多模式控流装置,所述多模式控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感应加热装置与所述浇注室之间,产生垂直于所述加热通道轴线的驱动力。本发明通过在加热通道出口添加一种多模式控流装置,并结合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既可以对钢液进行精准温度补偿,又可以实现对加热通道出流钢液方向的主控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49358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501781.1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道式加热及减速中间包装置及控制方法,属于连铸中间包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包括:注流室,所述注流室接收所述钢液,所述注流室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输送口;分配室,所述分配室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浇注出口以及与所述输送口对应的接收口;感应加热通道,所述感应加热通道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输送口和接收口;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及电磁减速装置,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及电磁减速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感应加热通道上,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感应加热通道上游靠近所述注流室,所述电磁减速装置设置于所述感应加热通道下游靠近所述分配室。通过上述方案延长开启感应加热工况下的钢液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提高夹杂物的去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831634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110009928.6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式炉负压气淬装置,属于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装置由不锈钢法兰盘、底托、进气管和出气管组成,其中底托固定在不锈钢法兰盘上,表面设有样品台,进气管与出气管在样品台两侧呈对称分布;热处理过程中试样置于样品台上,与进气管、出气管处于同一高度。实验全程炉管内保持负压状态,气淬时通过调节进气管氩气流量,可以调控冷却强度满足不同材料、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实验需求。本发明所采用的负压气淬法全程不存在氧化风险,操作过程简便快捷,且负压气淬冷却效率远高于其他冷却方式;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便于改装维护,可应用于不同型号/管径管式炉,无需对设备进行额外改造,大大改善了实验效率与可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237280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452599.2
申请日:2014-09-0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23/225 ,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检测热处理过程中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之间固相反应的方法,一方面突破了由于夹杂物尺寸过小而不能清楚观察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之间固相反应的限制,另一方面揭示了夹杂物与合金基体交界面情况以及二者之间固相反应对于各自成分、性质、物相的影响。本项发明综合了高温共聚焦激光显微镜预熔过程、石英管密封过程以及热处理过程等,并通过检测Fe-Mn-Si钢基体合金与MnO-SiO2-FeO-MnS系夹杂物之间在1473K温度下热处理过程中的固相反应及其机理,验证了本项技术发明能够有效反映热处理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与钢基体之间固相反应及其机理,具有重要的实验和生产指导作用以及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833399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837192.0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B22D4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铸中间包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钢连铸感应加热中间包及其控制方法,包括接收室和浇注室,所述接收室和浇注室之间通过至少两个感应加热通道连接,所述感应加热通道设置至少一个感应加热装置,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包括闭环铁芯和至少两个组合缠绕在闭环铁芯上的线圈,所述线圈的组合缠绕方式为其中至少两个线圈的轴线相互垂直,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中间包的感应加热设备导致通道出口冲刷底部耐火材料,易增大钢液夹杂物数量且缩短中间包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73851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1002797.4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F30/10 , B22D11/16 , G06F111/1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铸轻压下裂纹位置的数值模拟验证方法及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属于连续铸造技术领域,包括:构建连铸轻压下的凝固传热模型;以所述凝固传热模型的初始条件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指导,记录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裂纹的方坯所对应的第一初始条件;对所述方坯的裂纹靠近中心侧进行连线,测量预设位置处的连线到表面的第一距离;将存在裂纹的方坯所对应的第一初始条件输入至所述凝固传热模型中,通过所述凝固传热模型计算与所述预设位置相对应处粘滞性温度(LIT)到表面的第二距离;通过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差对凝固传热模型进行校验。一方面解决了模型验证的问题,使得模型更加准确,另一方面考虑了裂纹能被轧合的情况,扩大了工艺窗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