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改善板带局部高点的变接触工作辊辊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2528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76610.6

    申请日:2024-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改善板带局部高点的变接触工作辊辊形设计方法,属于冶金及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轧辊全长范围内,基于板带凸度设计全辊身区域曲线;其中,全辊身区域曲线为一段二次抛物线;基于轧制板带宽度及板带出现局部高点的位置和大小设计边部区域曲线;其中,边部区域曲线包括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第一抛物线和第二抛物线叠加形成倒角,起到边部多压的作用;将全辊身区域曲线和边部区域曲线叠加,得到工作辊辊形曲线。通过本发明的变接触工作辊辊形技术,可有效改善板带的局部高点,提高成品板形质量。

    一种消除板带边中复合浪的工作辊辊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82099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310918092.0

    申请日:2023-07-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板带边中复合浪的工作辊辊形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浪形发生位置,沿着传动侧至操作侧的方向,将工作辊辊形依次划分为传动侧边部区域、传动侧肋部区域、中部区域、操作侧肋部区域以及操作侧边部区域;基于浪形发生位置和大小,确定相应位置的修正高度和修正宽度,分别设计传动侧边部区域、传动侧肋部区域、中部区域、操作侧肋部区域以及操作侧边部区域的辊形曲线,以减小浪形发生位置处的接触压力,消除板带浪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分段函数的方式设计了工作辊辊形,通过降低工作辊对板带边部位置和中部位置处的压下量,达到了消除板带边中复合浪的目的。

    一种减小热辊形不均导致的带钢楔形的智能窜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3248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690160.2

    申请日:2023-06-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热辊形不均导致的带钢楔形的智能窜辊方法,包括:设定初始的窜辊步长和最大窜辊行程;在轧辊进行第一次正向窜辊时,轧辊按照所设定的初始的窜辊步长和最大窜辊行程进行窜辊,且在窜辊过程中窜辊步长保持固定值;在第一次正向窜辊完成后,在之后的每一次窜辊过程中对热辊形引起的每一卷带钢的楔形值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出带钢的楔形值后,根据带钢的楔形值,智能优化窜辊步长和最大窜辊行程,以减小一个轧制单位内的带钢楔形均值。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窜辊方法,可以根据热轧过程中热辊形不均导致的带钢楔形变化规律,智能动态调整窜辊步长和行程,从而有效降低了整个轧制单元内的带钢楔形均值,进而有助于提高带钢的同板差指标。

    一种消除板带边中复合浪的工作辊辊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8209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918092.0

    申请日:2023-07-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板带边中复合浪的工作辊辊形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浪形发生位置,沿着传动侧至操作侧的方向,将工作辊辊形依次划分为传动侧边部区域、传动侧肋部区域、中部区域、操作侧肋部区域以及操作侧边部区域;基于浪形发生位置和大小,确定相应位置的修正高度和修正宽度,分别设计传动侧边部区域、传动侧肋部区域、中部区域、操作侧肋部区域以及操作侧边部区域的辊形曲线,以减小浪形发生位置处的接触压力,消除板带浪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分段函数的方式设计了工作辊辊形,通过降低工作辊对板带边部位置和中部位置处的压下量,达到了消除板带边中复合浪的目的。

    基于粗-精轧联合轧制的板带非对称局部高点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7014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103126.X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基于粗‑精轧联合轧制的板带非对称局部高点调控方法,属于冶金机械及轧制领域。所述方法首先获取精轧出口板带非对称局部高点大小和位置;根据局部高点大小和位置计算调平影响系数;粗轧末机架末道次依据调平影响系数计算调平值,对下一块板带头部进行调平;当该块板带在精轧和卷取之间建立张力后,精轧上游各机架依据调平影响系数计算相对应的调平值,对板带本体进行调平。本发明解决了由于板带偏向轧辊某一侧,使该侧轧辊磨损过快导致板带出现非对称局部高点的问题,改善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非对称局部高点的板形问题,延长了轧制公里数,提高了合格率,减少了因板形不达标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基于模型驱动的板带凸度控制数字孪生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6224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061927.X

    申请日:2024-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驱动的板带凸度控制数字孪生系统和方法,涉及金属压延领域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物理实体部分、虚拟空间部分、数字孪生数据空间部分以及功能应用层部分;利用板带生产实时工艺参数数据、历史质量数据以及生产计划信息数据,在虚拟空间构建带钢凸度预测虚拟模型,并根据生产计划信息预测产品带钢凸度;根据所训练虚拟模型,在功能应用层进行特征重要性提取,以确定影响凸度控制的关键参数;在功能应用层进行模型响应测试,通过迭代优化模块,实现关键参数的优化,并将参数反馈至物理系统的控制模块。本发明在保证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小批量多规格生产模式下板带凸度的控制精度。

    一种基于树根桩的井塔加固纠偏处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19330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910507370.7

    申请日:2019-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树根桩的井塔加固纠偏处治方法,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根据实际工程建立力学计算模型,计算地基承载力,进而确定所需加固的树根桩数量;然后针对井塔加固纠偏处治区域,确定树根桩施工位置,进行钻孔并采用钢筋混凝土充填;充填完成后,按照设计进行放坡开挖沟槽,采用钢筋混凝土施工冠梁和连梁,连梁与原设计柱子进行植筋锚固;采用多点位移计和钢筋应力计对树根桩的沉降和树根桩、冠梁与连梁的应力进行监测;最后在冠梁、连梁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提升机纠偏,并对应力与变形进行持续监测,必要时另行处治。本发明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处治效果好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