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12666A

    公开(公告)日:2011-06-29

    申请号:CN200980130082.9

    申请日:2009-0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30B29/403 C30B25/02 C30B29/406 C30B33/00 C30B33/12

    Abstract: 本发明的化合物半导体衬底(10)由Ⅲ族氮化物构成且表面具有表面层(12),该表面层(12)含有以Cl换算为200×1010个/cm2以上且12000×1010个/cm2以下的氯化物、和以O换算为3.0原子%以上且15.0原子%以下的氧化物。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结果新发现:当化合物半导体衬底(10)的表面的表面层(12)含有以Cl换算为200×1010个/cm2以上且12000×1010个/cm2以下的氯化物和以O换算为3.0原子%以上且15.0原子%以下的氧化物时,化合物半导体衬底(10)与形成于其上的外延层(14)之间的界面处的Si减少,结果界面处的电阻降低。

    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8525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696177.X

    申请日:2009-0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化合物半导体衬底(10)由Ⅲ族氮化物构成且表面具有表面层(12),该表面层(12)含有以Cl换算为200×1010个/cm2以上且12000×1010个/cm2以下的氯化物、和以O换算为3.0原子%以上且15.0原子%以下的氧化物。本发明人发现:当化合物半导体衬底(10)的表面的表面层(12)含有以Cl换算为200×1010个/cm2以上且12000×1010个/cm2以下的氯化物和以O换算为3.0原子%以上且15.0原子%以下的氧化物时,化合物半导体衬底(10)与形成于其上的外延层(14)之间的界面处的Si减少,结果界面处的电阻降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