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5636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1910339263.8
申请日:2019-04-25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用于隧道掘进机的外置密封结构,以有效避免填充浆液窜向掘进机刀盘,确保隧道掘进机掘进效率。外置密封结构设置于隧道掘进机钢壳体尾部,隧道衬砌结构延伸入钢壳体尾部一定距离,隧道衬砌结构外周壁与隧道开挖后毛洞壁之间的环形空隙填充浆液,其特征是:所述钢壳体尾端在其外周壁上固定设置外环形弹簧钢板,且于外环形弹簧钢板之后在钢壳体外周壁上固定设置至少一道末端与隧道开挖后毛洞壁保持接触的外层环形钢丝刷,外环形弹簧钢板与外层环形钢丝刷之间、相邻外层环形钢丝刷之间的外环形空腔内注入密封油脂形成密封,阻挡浆液窜入钢壳体外周壁与隧道开挖后毛洞壁之间的空隙内。
-
公开(公告)号:CN110056012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1910341013.8
申请日:2019-04-25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02D31/02 , E02D29/16 , E02D29/045
Abstract: 预制沉井结构的防排水体系,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井壁渗漏水,且能顺畅的收集、汇流井壁渗漏水,且将其抽排出沉井结构,使预制沉井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性。沉井结构包括由预制沉井拼装构件拼装而成的周向环绕井壁的预制沉井拼装体,具有横向接缝和竖向接缝。沉井结构还包括周向环绕预制沉井拼装体内壁的现浇二次衬砌,以及设置于现浇二次衬砌底部的封底混凝土层,且在封底混凝土层之上形成集水坑。相邻预制沉井拼装构件之间设置沿横向接缝、竖向接缝延伸的接缝防水结构,预制沉井拼装体内壁与现浇二次衬砌之间设置立体防排水结构,通过立体防排水结构收集井壁渗漏水并汇流至集水坑内,在集水坑内配置将井壁渗漏水排出沉井结构的抽水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302663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011190691.8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用于富水砂化白云岩地层隧道的铣爆结合施工方法,以有效降低破碎围岩条件下拱部出现坍塌、突水涌泥的风险,控制隧道超欠挖,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单位循环施工时间,有效降低隧道施工成本。包括以下步骤:施工前准备工作;②弱爆破开挖上台阶核心土,上台阶挖掘机扒渣至中台阶、下台阶位置,再采用悬臂掘进机铣挖上台阶预留岩体,待修整至设计轮廓及时施作上台阶周边初期支护;弱爆破开挖中台阶核心土,中台阶挖掘机扒渣至下台阶位置,再采用悬臂掘进机铣挖中台阶左侧预留岩体、中台阶右侧预留岩体,待修整至设计轮廓及时施作中台阶左侧初期支护、中台阶右侧初期支护;弱爆破开挖下台阶岩体,施作下台阶左侧初期支护、下台阶右侧初期支护;弱爆破开挖仰拱岩体,施作仰拱初期支护。
-
公开(公告)号:CN111485914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010285406.4
申请日:2020-04-13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并行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包括S1:开挖第一分修隧道台阶;S2:开挖第二分修隧道上台阶和中台阶;S3:在第一分修隧道边墙向第二分修隧道的方向穿入预应力钢管,预应力钢管的一端与第一初支固定并锁紧,预应力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分修隧道的第二初支固定并锁紧,第二分修隧道中台阶边墙处的预应力钢管内压入混凝土;S4:开挖第二分修隧道下台阶;S5:于第一分修隧道下台阶边墙部位向第二分修隧道的方向穿入预应力钢管,预应力钢管的一端与第一初支固定,预应力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分修隧道的第二初支固定并锁紧,第二分修隧道仰拱部位预应力钢管端头内压入混凝土。上述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替换中岩柱结构的功能,操作方便快捷。
-
公开(公告)号:CN111485914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285406.4
申请日:2020-04-13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并行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包括S1:开挖第一分修隧道台阶;S2:开挖第二分修隧道上台阶和中台阶;S3:在第一分修隧道边墙向第二分修隧道的方向穿入预应力钢管,预应力钢管的一端与第一初支固定并锁紧,预应力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分修隧道的第二初支固定并锁紧,第二分修隧道中台阶边墙处的预应力钢管内压入混凝土;S4:开挖第二分修隧道下台阶;S5:于第一分修隧道下台阶边墙部位向第二分修隧道的方向穿入预应力钢管,预应力钢管的一端与第一初支固定,预应力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分修隧道的第二初支固定并锁紧,第二分修隧道仰拱部位预应力钢管端头内压入混凝土。上述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替换中岩柱结构的功能,操作方便快捷。
-
公开(公告)号:CN11141198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318652.5
申请日:2020-04-21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桥梁承载结构及施工方法。桥梁承载结构包括桥梁结构和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包括支撑梁一和支撑梁二,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明洞结构或棚洞结构,支撑梁一跨越溶洞,两端置于溶洞两侧的稳定基础上,支撑梁二跨越溶洞,两端置于溶洞两侧的稳定基础上,明洞结构或棚洞结构下方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支撑梁一和支撑梁二上;桥梁结构置于明洞结构或棚洞结构中且跨越溶洞,桥梁结构的两端置于溶洞两侧的稳定基础上。施工方法用于施工上述的桥梁承载结构。与传统回填法跨越溶洞方法相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跨越溶洞,施工方便,结构可靠,避免了巨型溶洞洞渣回填引起的工后沉降大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1396089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321099.0
申请日:2020-04-21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明作衬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隧道衬砌结构包括设于溶洞大厅内的二次衬砌和回填层,二次衬砌的拱部、左侧边墙和右侧边墙与回填层之间均设有缓冲层,缓冲层为可压缩构件,回填层为轻质填充构件,二次衬砌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隧道基底预留注浆孔。运用本发明,二次衬砌结构有一定的自由度,在二次衬砌底板处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二次衬砌与回填层可相对独立位移,能保证二次衬砌结构不致受回填层的沉降或挤压发生开裂破坏,消除了传统衬砌结构周边回填土石对衬砌结构的变形限制;同时隧道基底设置隧道基底预留注浆孔,一旦衬砌沉降超过限值,通过隧道基底预留注浆孔进行补偿注浆,从而确保隧道结构的稳定及运营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1287783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260230.7
申请日:2020-04-03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洞双线隧道拱顶转折形排烟道及施工方法,排烟道包括联络排烟道、平行排烟道和若干个竖井式排烟道;竖井式排烟道包括相连通的竖向段和横向段,竖向段与隧道正洞连通,竖井式排烟道的横向段与平行排烟道连通;平行排烟道沿隧道延伸方向设置且位于隧道正洞的斜上方,平行排烟道通过联络排烟道与隧道外部连通。本发明将平行排烟道移至正洞斜上方,缩短了竖井式排烟道的竖直长度,优化了排烟道的空间结构布置;在对竖井式排烟道的竖向段施工时,分层次施工,减小竖向段排烟道施工对已开挖洞室的扰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1287783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010260230.7
申请日:2020-04-03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洞双线隧道拱顶转折形排烟道的施工方法,排烟道包括联络排烟道、平行排烟道和若干个竖井式排烟道;竖井式排烟道包括相连通的竖向段和横向段,竖向段与隧道正洞连通,竖井式排烟道的横向段与平行排烟道连通;平行排烟道沿隧道延伸方向设置且位于隧道正洞的斜上方,平行排烟道通过联络排烟道与隧道外部连通。本发明将平行排烟道移至正洞斜上方,缩短了竖井式排烟道的竖直长度,优化了排烟道的空间结构布置;在对竖井式排烟道的竖向段施工时,分层次施工,减小竖向段排烟道施工对已开挖洞室的扰动,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139609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319284.6
申请日:2020-04-21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溶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这种结构包括U型基座、拱部简支拱、拱顶回填体和桥梁梁板;U型基座两侧的顶部与上部围岩接触,U型基座内壁一侧设有槽一,另一侧设有槽二;拱顶回填体充填于拱部简支拱于上部围岩之间;拱部简支拱两侧分别设有侧部基座一和侧部基座二;侧部基座一置于槽一中,并能在槽一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侧部基座二置于槽二中,并能在槽二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桥梁梁板布置于拱部简支拱与U型基座所围成的空间内,桥梁梁板两端位于溶洞两端的稳定基础上。施工方法用于施工上述的结构。该明洞结构实现了动静分离,可避免动、静载荷耦合引起结构沉降过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