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厚缩比疲劳试验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9779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1170567.5

    申请日:2020-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厚缩比疲劳试验模型设计方法,在选取结构典型高应力节点后,对结构进行等厚缩比设计:步骤1、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选取结构的典型高应力节点作为疲劳试验节点;步骤2、根据选取的节点横剖面宽B和高H,考虑加载装置最大加载剖面尺寸S1×S2,利用下式确定模型横剖面缩尺比: 其中 表示向上取整,取a1、a2中的大值作为模型横剖面缩尺比1:ai,i=1,2;并保持节点肋距不变;步骤3、疲劳模型各部位壳板厚度按结构真实壳板厚度进行选取,其节点的焊接工艺采用与真实结构相同的焊缝形式和成型尺寸。本发明方法既能相对真实的反映实际结构节点最大应力处的复合应力状态,又能体现出其疲劳破坏机制。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船舶航行安全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6822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010362943.4

    申请日:2020-0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船舶航行安全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实时获取航行船舶俯视图;2)根据船舶俯视图判断航行船舶的类型,并根据判断的结果设定船舶干舷规定值;3)实时获取航行船舶侧视图;4)根据获取的航行船舶侧视图计算船舶干舷实际值;5)根据步骤2)中获取的船舶类型,及该类型下船舶干舷规定值,判断航行船舶实际干舷HG是否满足安全航行要求。本发明通过图像识别方法以监测其干舷高度,从而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能够实时计算船舶航行时的干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实时掌握航行船舶的安全状态,为水上安全航行提供辅助。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船舶航行安全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6822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362943.4

    申请日:2020-0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船舶航行安全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实时获取航行船舶俯视图;2)根据船舶俯视图判断航行船舶的类型,并根据判断的结果设定船舶干舷规定值;3)实时获取航行船舶侧视图;4)根据获取的航行船舶侧视图计算船舶干舷实际值;5)根据步骤2)中获取的船舶类型,及该类型下船舶干舷规定值,判断航行船舶实际干舷HG是否满足安全航行要求。本发明通过图像识别方法以监测其干舷高度,从而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能够实时计算船舶航行时的干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实时掌握航行船舶的安全状态,为水上安全航行提供辅助。

    一种舰船设备与结构共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71681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0992600.9

    申请日:2018-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舰船设备与结构共形设计方法,步骤1、确定平台设备要素,包括设备的定位位置、布置方向以及设备与平台的连接形式;步骤2、计算平台计算压强Pc;步骤3、对平台结构进行板格强度校核:设σ2c为板中心沿短边方向的相当应力,σs为材料的屈服强度,计算σ2c的值,判断|σ2c|与1.25σs的大小关系,若|σ2c|

    一种水下耐压壳体开口加强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40299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1910185943.9

    申请日:2019-0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耐压壳体开口加强结构设计方法,步骤1、确定水下耐压壳体结构大开口处围栏加强结构尺寸,步骤2、环肋加强:在距大开口中心左右各1/8周长处对被大开口打断的环肋进行加强,结构加强为增加腹板的厚度,增加面板的宽度与围栏外表面形成圆弧过渡;步骤3、校核水下耐压壳体结构在极限压力下的强度;步骤4、计算并校核加强肋骨结构强度。本发明方法在针对耐压壳体大开口处结构加强形式进行设计时,取消了传统辐射肘板,并增加开口处原环肋剖面模数,将其与开口围栏相连部位进行优化设计,即通过结构优化处理解决耐压壳体上焊缝端处应力集中问题,能够减少耐压壳体结构开口处焊缝数量,减少应力集中情况,改善壳体开裂的问题。

    一种舰船设备与结构共形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71681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1810992600.9

    申请日:2018-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舰船设备与结构共形设计方法,步骤1、确定平台设备要素,包括设备的定位位置、布置方向以及设备与平台的连接形式;步骤2、计算平台计算压强Pc;步骤3、对平台结构进行板格强度校核:设σ2c为板中心沿短边方向的相当应力,σs为材料的屈服强度,计算σ2c的值,判断|σ2c|与1.25σs的大小关系,若|σ2c|

    一种等厚缩比疲劳试验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9779B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011170567.5

    申请日:2020-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厚缩比疲劳试验模型设计方法,在选取结构典型高应力节点后,对结构进行等厚缩比设计:步骤1、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选取结构的典型高应力节点作为疲劳试验节点;步骤2、根据选取的节点横剖面宽B和高H,考虑加载装置最大加载剖面尺寸S1×S2,利用下式确定模型横剖面缩尺比:其中表示向上取整,取a1、a2中的大值作为模型横剖面缩尺比1:ai,i=1,2;并保持节点肋距不变;步骤3、疲劳模型各部位壳板厚度按结构真实壳板厚度进行选取,其节点的焊接工艺采用与真实结构相同的焊缝形式和成型尺寸。本发明方法既能相对真实的反映实际结构节点最大应力处的复合应力状态,又能体现出其疲劳破坏机制。

    一种过渡锻环等厚缩比强度及疲劳联合试验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9780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173114.8

    申请日:2020-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渡锻环等厚缩比强度及疲劳联合试验模型设计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疲劳试验节点及实船尺寸;步骤2、计算缩尺比:根据过渡锻环节点最大直径2R2S以及最大加载尺寸D确定模型径向缩尺比1:a,步骤3、计算模型尺寸:保持模型整体轴向长度、肋距C、第一半锥角α1以及第二半锥角α2与实船一致;模型圆台径向尺寸R1M和R2M,以及轴向尺寸均按缩尺比1:a缩小;模型过渡圆柱径向尺寸R2M按缩尺比1:a缩小,且轴向延长LM;步骤4、模型各部位壳板厚度按真实壳板厚度选取,节点焊接工艺采用与耐压结构相同的焊缝形式和成型尺寸。本发明方法设计的试验模型既能相对真实的反映实际结构节点最大应力处的复合应力状态,又能体现出其疲劳破坏机制。

    一种过渡锻环等厚缩比强度及疲劳联合试验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99780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1173114.8

    申请日:2020-1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渡锻环等厚缩比强度及疲劳联合试验模型设计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疲劳试验节点及实船尺寸;步骤2、计算缩尺比:根据过渡锻环节点最大直径2R2S以及最大加载尺寸D确定模型径向缩尺比1:a, 步骤3、计算模型尺寸:保持模型整体轴向长度、肋距C、第一半锥角α1以及第二半锥角α2与实船一致;模型圆台径向尺寸R1M和R2M,以及轴向尺寸均按缩尺比1:a缩小;模型过渡圆柱径向尺寸R2M按缩尺比1:a缩小,且轴向延长LM;步骤4、模型各部位壳板厚度按真实壳板厚度选取,节点焊接工艺采用与耐压结构相同的焊缝形式和成型尺寸。本发明方法设计的试验模型既能相对真实的反映实际结构节点最大应力处的复合应力状态,又能体现出其疲劳破坏机制。

    一种水下耐压壳体开口加强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40299A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910185943.9

    申请日:2019-0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耐压壳体开口加强结构设计方法,步骤1、确定水下耐压壳体结构大开口处围栏加强结构尺寸,步骤2、环肋加强:在距大开口中心左右各1/8周长处对被大开口打断的环肋进行加强,结构加强为增加腹板的厚度,增加面板的宽度与围栏外表面形成圆弧过渡;步骤3、校核水下耐压壳体结构在极限压力下的强度;步骤4、计算并校核加强肋骨结构强度。本发明方法在针对耐压壳体大开口处结构加强形式进行设计时,取消了传统辐射肘板,并增加开口处原环肋剖面模数,将其与开口围栏相连部位进行优化设计,即通过结构优化处理解决耐压壳体上焊缝端处应力集中问题,能够减少耐压壳体结构开口处焊缝数量,减少应力集中情况,改善壳体开裂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